第23章 善借勢:巧妙生存絕藝(4)(2 / 2)

同學有時在很危急的關頭能幫上大忙,能起到排憂解難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記住的一點是,這中間的好處是來自於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與同學分開之後並沒有經常性的相聚,那關係之好從何談起,從中受益則更是一廂情願了。所以,隻要你有這份心、這份情,真誠地維持分開之後的同學關係,那你的人際麵會更加廣泛,路子也會比別人多出幾條。

(3)參加同學會,辦事兒時有照應

現代社會中,由於物質的極大刺激,造成許多人的目光短淺,特別是在同學關係上,相聚時漠然處之,分開後互不來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直到遇到困難時才想到同學,那就為時已晚矣!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認識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對各種人際關係的認識。許多人在與同學分開之後,還經常保持聯係,或成立一個組織機構——同學會,這實在是一種十分有見地的方法。一年一小會,十年一大會,大家雖已不再同學,但關係愈聚愈堅、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真是中國所特有的人際關係,它說明了同學關係已躍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受時間所限,不受空間所限,隻要有“聚”,那份關係、那份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9巧借親情達到辦事目的

利用親戚關係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親情去打動對方,以期達到自己辦事兒的目的。

蔣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不但殺了大量的共產黨員,而且還秘密拘捕了數以萬計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血雨腥風後,有一天,蔣介石接到門衛的報告,說從家鄉來了一位親戚要求見他。蔣介石一聽家鄉來人了,連忙叫侍衛官請進來。

門外進來一人,蔣介石仔細一看,正是自己的表弟。說起這個表弟,年齡隻比蔣介石小兩歲,是蔣介石小時候最要好的一個親戚。

隻見表弟走了過來,行了一禮,說:“表哥目前可謂春風得意,隻怕連我這個表弟你也認不得了吧!”

蔣介石一聽此言,知道這位表弟必有什麼事要責備於他。仔細問清緣由後,果然不出所料,原來蔣介石在大肆拘捕共產黨員與革命群眾時,把這位表弟的一位好友也抓了進去。

蔣介石一聽是這件事,不由暗暗為難,這是他定下的“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人”政策。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表弟放人的要求。

蔣介石的表弟一見這種情況,就知道若來硬的,肯定不會達到放人的目的。於是,他用悲傷的語氣對蔣介石說:

“看來表哥確實變了一個人,姑奶當時對我說的話我還不信,現在看來是不會錯了。”

接著,他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那時表兄弟在一起是多麼的開心,感情是多麼的深厚。那動情的言語令蔣介石不由得也為之暗暗感到悲傷。

說完一番話,蔣介石的表弟一抹眼淚,起身就要告辭,這時,蔣介石一揮手,說:

“好吧,表弟,看在你我幼時的感情的份上,我答應你放人!”

就這樣,一番親情感動了殺人如麻、心如鐵石的蔣介石。

從中可以看出,在辦事時,親戚關係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是辦事兒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在求親戚幫助的時候,一樣需要用真誠打動對方,使親情得以發揮利用,切不可虛假用情。

英年早逝的詩人徐誌摩正是運用了此種技巧拜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因此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

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為其引見。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是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的,他很想讓徐誌摩去學醫,他認為這風月詩詞之類,隻能是閑時消遣之物罷了。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最終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詞上的造詣突飛猛進,終成一代詩人。

利用親戚關係並不是無限製地亂利用,不顧一切去利用,那不用說對方會加以拒絕,就是自己也會因此而受到道德的譴責,良心也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