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垣風光,和東南及冀魯都不相同。我們到處所見皆為新鮮的事物,幾乎是帶著好奇的心去考察。這裏沒有舊的文化,沒有像大同那樣的驚人的古跡,甚至沒有像宣化那樣漂亮的建築和樓牌。這裏始終是一個商業的中心,從明代到民國初元都是在這樣的情形底下發展著,但現在卻形勢全非了!那地方的險要是什麼人都知道的。西北幾省的存亡,幾以此一要塞的保全與否為關鍵;甚至在遠東的國際戰爭上,也是握著極重要的關鍵。目前的這樣熙熙攘攘的景象,果能保持到幾時呢?
車正從一所戲園邊經過,悲壯淒涼的秦聲正從園中透出。
大同
10日,5時即起身。6時20分由張家口開車。過陽高時,本想下去遊白登堡,因昨夜大雨滂沱,遍地泥濘,不能下足,隻好打消此議。下午1時半到大同。
大同在六朝做過北魏的都城,曆代也都是大邑重鎮。遺留古跡極多。在平綏路線上是一個最有過去的光榮的地方。現在車道可通太原等處。將來同蒲路修竣,這個地方在軍事和商業上占的地位更為重要。
過大同的人,沒有一個不耳熟於雲岡石窟之名。這是北魏時代的一個偉大的藝術的寶窟,我憧憬於茲者已有好多年。到大同的目的,大半在遊雲岡。但並不是說,城內便沒有可逛的地方。大同的城內也到處都是古跡,都有偉大的建築物和藝術品在著。在大同,便夠你逛個十天八天,逛個心滿意足,還使你流連徘徊,不忍即返。
在車站上聽見人說,連日大雨傾盆,通雲岡的汽車道已被水衝壞,交通中斷。這話使我的遊興為之減去大半。其田、文藻到騎兵司令部去打聽關於雲岡道上的消息,並去借汽車——到雲岡雖不過三十裏,汽車一小時餘可達,坐騾車騎馬卻都很費事,故非去借汽車不可。過了許久,他們才回來,說趙司令承綬已赴雲岡,他也因路斷不能回來。現在正派工兵連夜趕修,大約明天這條路可以修好。
這樣的在期待中,在車廂裏過了半天,夜色蒼茫,如豆的電燈光照得人影如鬼影似的,實在鼓不起上街的興趣。到這陌生的地方,也不願意夜遊。便在車上閑談,消遣過這半夜。
11日6時起。9時左右,司令部的載重汽車來了。先遊城內。雲岡的修路消息還沒有來,據說,要12時前後方才知道確實的情形。頡剛遊過大同數次,他獨留在車上寫信,不出去。
大同舊城外,有外郭三,除兵房外,無甚商店。但馬路甚好,兵士時常的在修理。一進舊城,便是縣政府的範圍,那馬路的崎嶇不平,泥濘滿塗,有過於北平人所稱的“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我們坐在大汽車上顛簸得真夠受。舊城的城樓,曾改建成西式的樓房,作為圖書館。後馮玉祥軍圍大同,圖書館為炮火所毀。至今未能恢複。一座破壞了的洋樓孤巍巍的聳立在城頭,倒是一個奇觀。
到了陽和街東,便是九龍壁的所在。這是代王邸前的一道照壁。王邸已淪為民居,僅此照壁尚存。鎖上了門,須叫看守者開門進去。那九條龍張牙舞爪的顯得很活潑。琉璃磚瓦砌合的東西,光彩過於輝煌耀目,火辣辣的,一看便有非高品之感。但此壁琉璃磚上的彩色已剝落了不少,卻覺得古色斑斕,恬暗幽靜,沒有一點火氣,較之北海公園的那一座九龍壁來,這一座是夠得上稱做老前輩的了。在壁下徘徊了好久。壁的前麵是一個小池。據看守人說,池裏有水的時候,龍影映在水中,活像是真龍。又說,大小龍共計一千三百八十條。此數大約不確,連琉璃瓦片上的小龍計之,也不會到此巨數的。“九龍神跡”的一碑為乾隆重修時所立。又有嘉慶及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的二碑。
次遊華嚴寺,這是大同城內最著名的梵刹。共有上寺下寺二所,相距甚近。當初香火盛時,或是相連的,後來寺址的一部分被占為民居,便隔成兩地了。這是很可能的解釋。上華嚴寺規模極大,現在雖然破壞不堪,典型猶在。旁院及後院皆夷為民居。大雄寶殿是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終年鎖上了門,可想見香火的冷落。找到了一個看守的和尚,方才開了門。此殿曾經駐過兵,被蹂躪得不堪。壁畫尚完好。但都是金碧煥然,顯為二三十年內所作的。有題記雲“信心弟子畫工董安”,又雲“雲中鍾樓西街興榮魁信心弟子畫工董安”。這位董安,當是很近代的人。但畫的佛像及布置的景色卻渾樸異常,饒有古意。有好幾個地方還可看出舊的未經修補塗飾的原來痕跡。大約董安隻不過修補一下,加上些新鮮的顏色上去而已。原來署名的地方,一定是有古人署名的,卻為他所塗卻,僭寫上了自己的名號了。此種壁畫,當不至經過一次兩次的塗飾。每經過一次的“裝修”,必定會失去若幹的“神韻”。凡董安所曾“裝修”過的,細閱之,筆致皆極稚弱,僅存古作的軀殼耳。凡未經他的“裝修”的,氣魄皆很偉大,線條使色,都比較的老練、大膽。今日壁畫的作家,僅存於西北一隅,而人皆視之為工匠,和土木工人等量齊觀,所得也極微少,無怪他們的墮落。再過幾年,恐怕連這類的“匠人”也不易找到了。北方的佛教勢力實在是太微弱了,除了一年一度或數度的廟會之外,差不多終年是沒有香火的。有香火的幾個廟,不過是娘娘廟、城隍廟及關帝廟、玉皇廟等寥寥數座而已。為了生活的壓迫,連宗教的崇拜也都專趨於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係的神隻們身上,釋迎、如來之類,隻好是關上大門喝西風了。故北方的廟宇,差不多不容易養活多少個僧侶。像靈隱寺及普陀山諸寺之每寺往往住著數百千個和尚的簡直是沒有。這有名的古刹華嚴寺,不過住著幾個很窮苦的看守人而已,而其衣衫的破爛,殊有和這沒落的古廟相依為命之概。北方的廟宇,聽說,隻有喇嘛廟還可以存在,每廟也常住著數百人。其經濟的來源卻是從蒙古王公們那方麵供給的居多,然今日也漸漸的日見其衰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