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鍋內的水開始沸騰,發出咕咕的聲音,廚房內頓時飄滿了誘人的香味。從這時起,到天將亮的這幾個鍾頭,祖母都不會離開灶台。她要不斷地給大鍋加水。五色糯米飯蒸的時間足夠,才會又軟又香。蘇賢慶說:“第二天早晨,也就是三月三那天,我們起床後把手洗幹淨,就可以用手抓著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團來吃了。”
寓意五彩生活
“靈巧不靈巧,就看她家花糯米飯做得好不好。”製作五色糯米飯的過程有些繁瑣,需要諸多細心和耐心。壯族各個村寨的婦女,多以能製作顏色鮮豔純正的五色飯為傲。在廣西田東縣人謝佩霞的記憶中,小時候,每到三月三,她就會早早起床,和母親一起守在火爐旁,等著那透著誘人清香的五色糯米飯。通常,天翻出魚肚白時,糯米飯就蒸好了。
“母親做的五色糯米飯非常特別,尤其是那黑色,烏黑發亮。”謝佩霞回憶說:“我最喜歡那黑色,也隻想要那黑色的,可母親不讓,她說,五種顏色都要一點,這樣,你以後的生活就會像這五色糯米飯一樣,五彩斑斕。”
壯族人一直認為五彩繽紛、鮮豔誘人的五色糯米飯是吉祥幸福的飯,因而常用於祭祀或重大節日。到了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壯族人用五色糯米飯揉成小團團,黏附在竹枝上,插於祖宗神龕,又從田中取回一蔸生長旺盛的禾苗,以南瓜葉包根,放在碗裏,一並祭祀祖宗,祈求五穀豐登。
那些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飯,不僅美觀美味,而且有一定藥用價值。清代《侶山堂類辯》記載:“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壯族人深信,用來染紅色的“紅蘭草”有生血作用,染黃顏色的“黃花飯”或梔子具有清熱涼血等作用。
染黑色用楓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說:楓葉“止泄益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用楓葉煮成的青精飯,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髓”。據說杜甫也曾寫下“豈無青精飯,使我顏麵好”的佳句。
最講究製作技巧的是黑色糯米飯,做得好,糯米飯烏黑發亮,帶有一股淡淡的楓葉味;如不成功,米飯顏色偏灰。每年,年長的壯族女人會在村頭楓樹下,向年輕人傳授經驗:取三葉楓葉及其嫩莖之皮,放在臼中搗爛,稍微風幹後浸入水中,一天一夜後撈出葉渣濾淨,取得染料液,還要放入鍋中煮至五六十度,浸入糯米,染出來的顏色才夠純正。
至於黃染料,則用黃花汁或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塊莖提取。將黃花汁煮沸,或將梔子搗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黃橙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黃羌搗爛後與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黃色的糯米,就可以直接蒸,不用浸泡。
紅紫糯米飯則是用同一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蘭草經水煮而成。葉長為紫,葉圓為紅,此中奧妙,也隻有寨子裏資深的老嫗弄得清楚。據說,這種染紫色的紅蘭草,在布依族民間療法中,單方熬湯服用,能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頭暈等症。
在雲南曲靖羅平縣城東南40公裏處,有一條美麗動人的多依河,住在河兩岸的布依族人也愛做五色糯米飯。有人說,花米飯是布依族的特產,它在布依族中流傳已有近900年曆史。將泡好的糯米分裝在五個小瓦盆中,把五種色汁分別摻進去攪拌,將糯米浸透後,拿到小河邊淘洗——多依河畔淘花米飯的布依少女是這條女兒河上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