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應當立足實際,注重實效,而不是僅僅流於表麵。很多公司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專門花重金請來專業的谘詢公司,編寫出了一套文采飛揚、圖文並茂、理論和案例也十分豐富的規定性和執行性文件,但最後這些文件的命運都是殊途同歸,也就是往往被束之高閣,在公司的檔案室裏存儲著,落滿了灰塵。
離開了執行,脫離了實際再完美的計劃和製度也沒有意義。現在企業中許多管理者和個人在工作當中都有這樣一種心理:
“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我學著做就行了。”
“隻要把這些做好就行了,何必那麼認真呢,大家不都一樣嗎?”
“不管怎麼樣,這件事一定要做得漂亮、風光,其他的不用管了。” 隻是出於對問題的表麵考慮,許多工作的實質發生了改變。如此一來,工作更多地變成了一種形式,人們都在爭相做著表麵文章,而實際上卻無任何有益的東西在裏邊。
立足實際,靈活變通
公元一世紀歐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許修改的計劃是壞計劃。”我們也有一句俗語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兩句話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正和改進自己的計劃,要學會靈活變通。
一隻驢子身上背著沉沉的鹽袋走在小路上。盛夏的陽光烤得它又累又熱,突然眼前出現了一條小河,驢子走到河邊喝了兩口水,這才覺得有了些力氣。它走下水準備過河,忽然看見河水清澈見底,幾條小魚在水底遊來遊去,形狀各異的鵝卵石在河底看得清清楚楚。驢子隻顧欣賞美景,一走神整個身體摔倒在小河裏,幸虧河水不深,驢子趕緊站了起來,奇怪!它覺得背上的分量輕了不少,走起來再也不感到吃力了。
驢子很高興,它總結出一條結論:“看來,我得記住:在河裏摔一跤,背上的東西便會輕許多!”
不久,又要運東西了,不過這次驢子馱的是棉花。前邊又是那條小河了,驢子想起了上次那件開心的事情,心裏真是高興:“背上的棉花雖說不重,可是路途遙遠,再輕一些不是更好嗎?”於是,它喝了幾口水,向河裏走去。到了河中心,它故意一滑,又摔倒在小河裏。這次驢子可不著急,它故意慢騰騰地站了起來。哎呀,太可怕了,背上的棉花怎麼變得這麼重呀!可比那幾個鹽袋子還要沉好幾倍呀。
俗話說,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要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我們就要學會立足實際,靈活變通。西方近代史上,有一群人特別成功,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而幸存的人。赫姆瑞可博士在一本著作中,拿這群人和戰前即遷居美國的同齡猶太人做比較,結果發現,平均而言,這批幸存者的教育程度較低,但日後的事業成就較大,收入較高,較熱心從事社會服務工作。赫姆瑞可探究原因,發現這些曆經苦難折磨卻頗有成就的人,具有若幹共同特質,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隨時準備主動展開新任務,且能針對環境變化,隨時進行調整與調適。
外部世界紛擾多變,我們要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須隨時地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這樣我們才能針對隨時會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富蘭克林認為,不變的計劃比沒有計劃更糟糕。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首先,製訂目標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是你的工作目標永遠都不能完全提前計劃出來;其次,我們必須具備調適能力,要能夠隨時修正、改進自己的計劃。
你要允許自己在執行計理的過程中有突然的事情發生,並且你還要把它看做突如其來的幸運,而不是你完美的方案突然出現了問題。用一位效率專家的話說:工作效率高的人,總是準備好了麵對幸運。
這裏的關鍵詞是“準備好了”和“幸運”,它們是不可分的。你沒有準備就得不到幸運,如果你沒有對一個輝煌燦爛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抱持開放的態度,就沒有處於“準備好了”的狀態的感覺。
硬化橡皮的發明是幸運力量的精彩例子。1839年的一天走進一個普通的商店,偶然把樹膠和硫磺的混合物噴濺到大肚爐子上,爐子上發出了嘶嘶的聲音。他除掉融化的糖蜜混合物橡皮革,剩下一個幹的、有彈性的至少在任何溫度下都保持其強性的物質。古德伊爾把這一過程稱之為“硬化”,差不多每個使用橡皮的人都會依賴於它,它是工業科學上的最值得慶祝的“事件”。古德伊爾在追求一種耐久的橡皮中是積極主動的,不是被動的;他一直在做實驗,因此他對機會一直是開放的。而且,這件事要是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人身上,都得需要用一種開放的想法認識到爐子上發生的事情是重要的,而且還要在實驗裏花費知識和技術分析,並重複做。古德伊爾說,熱爐子事件隻對那些不屈不撓的人適用。
古德伊爾的事例告訴我們,要取得出色的業績,除了矢誌不移地推動自己的計劃之外,還應當隨時保持一種開放的心誌對待自己的計劃,要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信息和工作中反饋過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期待的成績。
事實上,我們著手做事,不論對錯,都會得到反饋。而這些反饋的信息,大多是我們追求成功最初階段時,所無法獲得的資訊,必須實際行動之後才產生的新資訊。這些資訊不僅充實我們既有的計劃,而且還為我們調整目標提供了參考依據。
約瑟夫·基爾施納德認為,“預期發生預料之外的事”是絕佳的人生格言。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既複雜又動態,不斷會有變化,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準備麵對出乎意料的情況——這些情況會引我們走向未曾計劃之處。我們必須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迂回曲折,一定要預先做好準備。從出發點A到終點Z不可能是完全筆直的線,我們時而偏左,時而偏右。如目標足夠清楚明確,在進行的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將這一切迂回曲折,統統納入到我們的計劃中。
死板地執行計劃和根本不做計劃是同樣有害的。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認為在製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以備我們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與調整。你將發現,如果你立下的目標更加靈活,那麼一些美妙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你會覺得更放鬆,同時這也不會影響到你的工作效率。
行動至上——決策完美了,機會沒有了
工作中我們應當追求“完成主義”,而不是“完美主義”。一個周詳的計劃固然重要,但計劃和決策,本身並不能夠為我們帶來預期的結果。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等到決策完美了,卻發現機會沒有了,或者問題和局勢又有了新的變化。
日本人倉內天心所寫的《茶之書》中,有這麼一則有趣的故事:
茶師千利休看著兒子少庵打掃庭園。當兒子完成工作的時候,茶師卻說“不夠幹淨”,要求他重做一次。於是,少庵又花了一個小時掃園。然後,他說:“父親,已經沒事可做了。石階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樹木也灑過了水,苔藤上也閃耀著翠綠,沒有一枝一葉留在地麵。” 茶師卻訓斥道:“傻瓜,這不是打掃庭園的方法,這像是潔癬。”說著,他步入園中,用力搖動一棵樹,抖落一地金色、紅色的樹葉。茶師說:“打掃庭園不隻是要求清潔,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實是告誡兒子,做事太苛求絕對完美的心態與做法,不僅違背自然,也往往使我們離完美更遠。
英國傑出的科學家巴貝吉是電子計算機研究的先驅者。他研製成功了一種能計算多項式的機器——差分機,提出了計算機自動運算的思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計算機設計圖紙和手稿。
他有很高的天分。剛進大學,他在數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數學教授。他對數學有特殊的敏感。圖形給他以美感,數字給他以歡樂。
他從一個夢中得到啟發,製造出了一台計算多項式的差分機。他從自動提花機中得到啟示,提出用穿孔卡片的方法給計算機下達指令。這種讓機器自動運算的卓越思想,是現代計算機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