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你不可不知的職場工作細節3(2 / 3)

當卡內基和喬治?普爾門為臥車生意而互相競爭的時候,這位鋼鐵大王又想起了那個關於兔子的經驗。

卡內基控製的中央交通公司,正在跟普爾門所控製的那家公司爭生意。雙方都拚命想得到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生意,你爭我奪,大殺其價,以致毫無利潤可言。卡內基和普爾門都到紐約去參加聯合太平洋的董事會。有一天晚上,他們在聖尼可斯飯店碰頭了,卡內基說:“晚安,普爾門先生,我們豈不是在出自己的洋相嗎?”

“你這句話怎麼講?”普爾門想知道。

於是卡內基把他心中的話說出來——把他們兩家公司合並起來。他把合作而不互相競爭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普爾門注意地傾聽著,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接受。最後他問:“這個新公司要叫什麼呢?”卡內基立即說:“普爾門皇宮臥車公司,當然。”

普爾門的目光一亮。“到我房間來,”他說,“我們來討論一番。”這次的討論改寫了美國

工業史。

安德魯?卡內基這種記住以及重視他朋友和商業人士名字的方式,是他領導才能的秘密之一,他以能夠叫出許多員工的名字為傲,他很得意地說,當他親任主管的時候,他的鋼鐵廠未曾發生過罷工的事件。

你要讓別人重視你,樹立起你的權威形象,就必須要學會重視別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交流增多,“Hi”一聲就可以認識一個新的朋友。也許對你來說,要記住每一張新麵孔實在不是一件易事,於是,再次見麵卻想不起他人名字的尷尬場景便會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可是有誰意識到這其實是對他人的一種忽視和不尊重呢?心理學家發現,當許多人坐在一起討論某個問題時,如果在你發言中提到了多個同事的名字及他們說過的話時,那麼,被提到的那幾個同事就會對你的發言重視一些,也容易接受一些。為什麼一個稱呼會引起這麼大魔力呢?那就是“被重視”這個因素在起作用。我們應該從記住別人的姓名做起,重視身邊的每一個人,才能得到其他人的重視和尊重。

一般人對自己的名字比對地球上所有的名字加起來還要感興趣。記住人家的名字,而又很輕易就叫出來,等於給予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若是把人家的名字忘掉,或寫錯了——你就會處於一種非常不利的地位。比如說,一個美國人有一次在巴黎開了一門公開演講的課程,發出複印信件,給所有住在該地的美國人。那些法國打字員顯然不太熟悉英文,自然在打上名字的時候,有的就打錯了。有一個人,巴黎一家大的美國銀行的經理,寫了一封不客氣的信給他,因為他的名字被拚錯了。

我們應該注意一個名字裏所能包含的奇跡,並且要了解名字是完全屬於與我們交往的這個人,沒有人能夠取代。名字能使人出眾,它能使他在許多人中顯得獨立。我們所要做的和我們要傳遞的信息,隻要我們由名字這裏著手,就會顯得特別的重要。不管是女侍或是總經理,在我們與別人交往時,名字會顯示它神奇的作用。

有時候要記住一個人的名字真是難,尤其當它不太好念時,一般人都不願意去記它,心想:算了!就叫他的小名好了,而且容易記。錫得?李維拜訪了一個名字非常難念的顧客。他叫尼古得瑪斯?帕帕都拉斯,別人都隻叫他“尼克”。李維說:“在我拜訪他之前,我特別用心地念了幾遍他的名字。當我用全名稱呼他‘早安,尼古得瑪斯?帕帕都拉斯先生’時,他呆住了。等了幾分鍾,他都沒有答話。最後,眼淚滾下他的雙頰,他說:‘李維先生,我在這個國家15年了,從沒有一個人會試著用我真正的名字來稱呼我。’”

要想牢記那些初識卻又不常交往的人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幫助增強這方麵的記憶。

1.善於利用名片

當接到對方遞過來的名片時,就應仔細認真地看一遍,對特殊生僻的名字不會念,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地瞎猜,避免鬧出笑話。要直截了當地請教對方,並不妨向對方問及特殊姓名的由來。借助這類與對方有著切身關係的話題,可以轉化較生澀的公事話題,使談話在輕鬆愉快的環境氛圍下進行,也由於這個特殊的姓名使自己記住對方,縮短與對方的距離感。

2.把對方的特點迅速地記在名片上

比如把對方的長相特征、體型特征等記錄下來,等到以後再相遇時,不會弄錯對象。當然所有這些都必須是在私下裏做的,不可當著對方的麵進行,這樣不但不禮貌,也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名片被人任意亂寫東西。這種方法隻適用於單個客人,如果來訪者人數眾多,這種方法就不合適了。

3.利用聯想法

要想記住多數人的名字,不妨采用聯想的方法把對方的形象特點與名字結合起來記憶。如橡膠公司的王經理喜歡遊泳,就可以把他稱為“遊泳橡膠王經理”來快速記憶對方的名字,聯想法就是這種利用容易突出對方形象特點的方法來記憶。

在與對方交談時適當地稱呼對方,會讓對方感到親切,但如果不合時宜地多次稱呼對方的名字,則使人感覺肉麻,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對於較為熟悉的人,要稱呼對方的職稱或官職;對於經常見麵且非常熟悉的人,可簡單稱呼,以表示大家的關係密切。但簡單的稱呼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與地位,以及與其關係的熟悉程度而定。

?自檢:

想一想,自己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能清楚地記得與你交往的人的名字?通過閱讀本節,你有一些什麼想法,不妨寫下來。

多用“我們”這個詞

?經典提示: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曾經有過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有名的實驗,就是選編了三個小團體,並且分派三人飾演專製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不同領導人,然後對這三個團體進行意識調查。

結果,民主型領導人所帶領的這個團體,表現了最強烈的同伴意識。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這個團體中的成員大都使用“我們”一詞來說話。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麼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因為“我們”這個字眼,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東西”或“我要這樣做”,這種說法是因為小孩子的自我顯示欲直接表現所造成的。但有時在成人世界中,也會出現如此說法,而這種人不僅無法令對方有好印象,可能在人際關係方麵也會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形成被孤立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