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學習開始,學會創新的技巧(1 / 3)

我們從小就了解學習的意義,懂得向書本學習知識,向成人學習經驗;但學習的過程,不是死記硬背,不是食古不化,更不是生搬硬套。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吸收,又不斷轉化的過程,即吸收現成的知識,並將它轉化為自己的才能,靈活機動地運用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可見,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照單全收”的過程。學畫的男孩從前,有個小男孩要去上學了。他的年紀這麼小,學校看起來卻是那麼大,所以,他有些害怕。而當小男孩發現進了校門口,便是他的教室時,又高興了。因為這樣學校看起來,不再那麼巨大了。

一天早上,老師開始上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來學畫畫。”那小男孩心想:“好哇!”他喜歡畫畫。

他會畫許多東西,如:獅子和老虎,小雞和母牛,火車以及船兒……

他開始興奮地拿出蠟筆,徑自畫了起來。

但是,老師說:“等等,現在還不能開始。”老師停了下來,直到全班都專心看著他。老師接著說:“現在,我們來學畫花。”那男孩心裏高興。我喜歡畫花,他開始用粉紅色、橙色、藍色蠟筆,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

但此時,老師又打斷大家:“等等,我要教你們怎麼畫。”於是她在黑板上畫了一朵花。花是紅色的,莖是綠色的。“看這裏,你們可以開始學著畫了。”小男孩看著老師畫的花。又再看看自己畫的,他比較喜歡自己的花。

但是他不能說出來,隻能把老師的花畫在紙的背麵,那是一朵紅色的花,帶著綠色的莖。

又有一天,小男孩進入教室,老師說:“今天,我們用黏土來做東曲。”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歡玩黏土。他會用黏上做許多東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車和貨車——他開始捶揉一個球狀的黏土。

老師說:“現在,我們來做個盤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歡。”他喜歡做盤子,沒多久各式各樣的盤子便出籠了。

但老師說:“等等,我要教你們怎麼做。”她做了一個深底的盤子。

“你們可以照著做了。”小男孩看著老師做的盤子,又看看自己的。

他實在比較喜歡自己的,但他不能說,他隻是將黏土又揉成一個大球,再照著老師的方法做。那是個深底的盤子。

很快的,小男孩學會等著、看著,仿效老師,做相同的事。

很快的,他不再創造自己的東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而小男孩隻得轉學到其他學校。

這所學校比那所學校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門口邊,現在,他要爬樓梯,沿著長廊走,才能到達教室。

第一天上課,老師說:“今天,我們來畫畫。”男孩想:“真好!”他等著老師教他怎麼做,但老師什麼也沒說,隻是沿著教室走。

老師來到男孩身邊,她問:“你不想畫嗎?”“我很喜歡啊!今天我們要畫什麼?”“我不知道,你們可以自由發揮。”“哪,我應該怎樣畫呢?”“隨你喜歡。”老師回答。

“我可以用任侗顏色嗎?”小男孩又問。

老師對他說:“是的。如果每個人都畫相同的圖案,用一樣的顏色,我怎麼分辨是誰畫的呢?”於是,小男孩開始用粉紅色、橙色、藍色畫出自己的小花。

小男孩喜歡這個新學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門口邊。

創新一點通真正具有價值的作品,是踩著前人的肩膀,更上一層樓,並具有獨創性的東西。隻會模仿的繪畫者,隻能算做一個畫匠;而要做一個真正的畫家,必須有自己的個性。

而這種個性,就是在消除別人的影響、並通過自己自由的想象形成的。正如達·芬奇所言:“畫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標準或典範,他畫出來的畫就沒有什麼價值,如果努力從自然事物中學習,他們就會得到很好的結果。”越人造車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一次,一個越國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忽然,不遠處的一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一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到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戰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車軸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一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

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誇耀說:“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一輛車,是一輛真正的車,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想一睹為快。幾乎每一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說:“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啊!”‘看上去怕是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你不信先生的話嗎?車一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對,我看也是。”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模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越人實在太笨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裏能用呢?“可是,越國人根本不理會晉國人和楚國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一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國領土了。越人一點兒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麼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衝過去,才衝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敵軍趁亂殺將過去,把越人的陣形衝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頓時潰不成軍。

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車上。

創新一點通學習和借鑒別人的東西,要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加以改進和利用,切勿生搬硬套,這是其一。其二,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東西,要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精華的東西.

就是有益的東西,能夠補充自己的不足;糟粕的東西,就是有害的東西,或沒用的東西,不僅不能為我所用,反而害了我們。因此,讀書和學習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甄別好壞,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兩個書法家在清代乾隆年間,有兩個書法家,一個極認真地模仿古人,講究每一筆每一劃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橫要像蘇東坡的,某一捺要像黃庭堅的。

自然,一旦練到了這一步,他便頗為得意。另一個則正好相反,不僅苦苦地練,還要求每一筆每一劃都不同於古人,講究自然,一直練到了這一步,他才覺得心裏頭踏實。

那麼,究竟誰的字更高明呢?後人無從知曉。但有一個情節是這樣講的——有一天,第一個書法家嘲諷第二個書法家,說:“請問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筆是古人的?”後者並不生氣,而是笑眯眯地反問了一句:“也請問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筆是自己的?”前者聽了,頓時啞口無言。

創新一點通一味模仿,隻能成為“匠”,而成不了“家”。就像木工、織工一樣,他們的“作品”隻是別人的複製品和自己的複製品,永遠沒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大畫家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它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不管學什麼東西,必須學習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和奧妙,通過分析、消化和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個性。既要奉行“拿來主義”,又不能生搬硬套。換句時髦的話就是:要創新!

猴子打水猴子在街上買了杯子、碗、茶壺和盤子。

它用右手拿起兩隻杯子,左手提起兩把茶壺,兩手拿得滿滿的,地上卻還剩有盤子和碗。不行,再來。

猴子右手拿起兩隻碗,左手提起兩隻盤子,可是地上還有杯子和茶壺。不行,又再來!

盡管猴子抓耳撓腮,反複地左提右拿,總不能全部拿起,它有點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