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學習開始,學會創新的技巧(2 / 3)

忽然,一個過路人來了,他手裏提著竹籃,籃裏裝著很多東西。

“啊,籃子可以盛很多東西。”猴子找到了好辦法,於是它很高興地也買了一隻竹籃子。果然,全部杯子、碗、盤子和茶壺都妥善地拿回去了。

從此,“竹籃子能拿很多東西”就成了猴子最寶貴的經驗。

一天,猴子家裏著了火,它忙著搬東西,吩咐猴寶寶拿竹籃子打水滅火。猴寶寶去了半天,還不見回來,這時火勢越來越大。猴子火了,急忙跑到河邊一看,猴寶寶正伏在河邊打水!它大聲罵道:“該死的東西!半天不見回來,我以為你送了命呢!”說著,匆匆地把籃子搶了過去。

猴寶寶像挨了鞭子一樣,委屈地顫抖著說:“媽媽,我明明打滿了一籃子水,可是一提起來,就沒有了;打了半天,都是這樣子的。”“胡說!”老猴子越發惱怒,“竹籃子不但能裝東西,還能裝很多,我親自裝過杯子、碗……沒用的東西,我打給你看看。”接著,老猴子就用竹籃子打起水來了。

可是,它並不比猴寶寶高明,水一點也沒有打上來。

創新一點通學習,貴在靈活運用;經驗,應與實際結合。老一套的經驗,在過去的條件下,或許是“靈丹妙方”,但現在也許不實用了,因為條件變了,時間變了,環境變了。這時,就要推陳出新,總結過去的經驗,創造新的經驗。否則,就會吃虧、碰壁。

一天和一年有一個夢想成為著名畫家的年輕人,畫出來的畫總是很難賣出去。他看到大畫家阿道夫-門采爾的畫很受歡迎,便去登門求教。

他問門采爾:“我畫一幅畫往往隻用一天不到的時間,可為什麼賣掉它卻要等上整整一年?”門采爾沉思了一下,對他說:“請倒過來試試。”年輕人不解地問:“倒過來?什麼意思?”門采爾說:“對,倒過來!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畫,那麼,隻要一天工夫就能賣掉它。”“一年才畫一幅,這有多慢啊。”年輕人驚訝地叫出聲來。

門采爾嚴肅地說:“對!創作是艱巨的勞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試試看,年輕人!”這個青年決定按門采爾的建議去做。回去後,苦練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周密構思,用了近一年的工夫畫了一幅畫,果然,它不到一天就賣掉了。後來,這位年輕人也成了像門采爾一樣的畫家。

創新一點通冰心奶奶說:成功的花兒,我們隻驚慕她開時的鮮豔;當初她開放時,卻浸透了掙紮的淚水、奮鬥的血雨。

一切成就都是長期艱苦奮鬥獲得的,任何淺嚐輒止、蜻蜓點水武的學習,都是浮躁的,外強中幹的。我們非常羨慕學習好的同學,為那些運動場上出類拔萃的學生叫好,但如果認為他們的成績隻是來源於天分、機遇,那是非常錯誤的。沒有一番刻苦,任何人都不會取得驚人的成績。

依樣畫葫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即位時,陶轂在翰林院為“翰林學士”。這是一種閑差事,有職無權的學官,不過偶然草擬文件公告而已。

陶榖以為朝廷一定不會要他長久賦閑,便努力表現文才,希求重用,在翰林院裏果然成了拔尖人物。他進一步托人向宋太祖報功,並請求調升。不料趙匡胤笑道:“我聽說翰林草擬文告,都是抄抄過去的老文章,至多改頭換麵一下,依樣畫葫蘆,有什麼了不起!”陶榖因此很不高興,在翰林院住處牆上題了一首詩:

官職有采須要做,才能用處不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趙匡胤知道了,對他更加不滿,到底也沒有重用他。

創新一點通年年寫官樣文章,隻不過是改頭換麵,既沒有創新形式,又沒有創新內容,長此以往,隻能算是一個抄匠,而非作家。像這樣的人,做官了也是不思進取、難獲政績的平庸之輩。虧得趙皇帝心知肚明,認清了他的本質,沒讓他遺誤百姓和國家。

漁人的苦惱有個漁人,掌握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於是他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們為什麼這麼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兩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最容易請魚人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後,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啊,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隻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於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的!”創新一點通學習別人,不隻是學習別人的成功一麵,還要從反麵去掌握別人的曆史教訓,從某些意義來說,這個更重要。

因為,經驗隻是理論性的,而教訓則是對這個經驗的檢驗。經驗告訴我們該怎樣做,而教訓則告訴我們不應該怎樣做。人家的技術學得再好、再精,如果沒有具體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仍然隻能靠摸索來獲取這些。隻有正反兩個方麵的經驗都有了,才能在實踐中迅速走上快車道,同時避免走進前人的誤區。

烏鴉媽媽的經驗小烏鴉學會了飛行,要告別老烏鴉展翅飛翔了。臨行前,老烏鴉教導它說:“你現在飛得很好,一定能周遊世界了。在你臨走之前,我想告訴你一些經驗,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就能用得上。”小烏鴉請求母親趕緊告訴它。

“不管你是在土豆地裏,還是在玉米地裏覓食的時候,”老烏鴉用長者的口吻說,“如果有人在腋下夾著什麼或是在手裏拿著什麼向你走來時,那你就得馬上飛走。這些東西很有可能是一件武器,他們會用它向你射擊的。”“我記住了,媽媽。”小烏鴉說。

“我還要告訴你,”老烏鴉接著說,“如果有人在街上或是在田地裏向你走來,並且彎下腰時,那你也應該馬上飛走。這個人彎腰很可能是在撿石頭來打死你。如果這個人既沒有在腋下夾什麼東西,也不去彎腰撿什麼的話,那你就一定沒有什麼危險了。”“螞媽,這些我都記住了。”小烏鴉答道,“可是,如果有人把石頭放在他的衣服口袋裏,我該怎麼辦呢?”“你走吧!”老烏鴉一聽,不耐煩了,“在這個世界上,你比我懂得還多了。”創新一點通任何經驗都是抽象的,抽象的東西都是固定不變的;

而事物卻是具體的、變化的,把抽象的東西用於具體的事物上,弄不好就會走上生吞活剝的誤區。經驗的東西如果不在現實中加以靈活運用,隨機應變,經驗反而束縛了人的手腳。所以,我們在學習別人的經驗時,一定要與自身的條件和具體場合結合起來,千萬不要生搬硬套。

店小二寫“一“明朝萬曆年間,北方的女真族經常騷擾邊民。皇帝為了抗禦強敵,決心整修萬裏長城。當時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卻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關”題字中的“一”字,已經脫落多時。萬曆皇帝召集各地書法名家,希望恢複山海關的本來麵貌。各地名士聞訊,紛紛前來揮毫,但是依舊沒有一個人的字能夠表達“天下第一關”的原味。皇帝於是再下昭告,重金征集合格作品。經過嚴格的篩選,最後中選的,竟是山海關旁一·家客棧的店小二,真是跌破大家的H艮鏡。

在題字當天,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官家也早就備妥了筆墨紙硯,等候店小二前來捧毫。隻見他抬頭看著山海關的牌樓,舍棄了狼豪大筆不用.拿起一塊抹布往硯台裏一沾,大喝一聲:“一!”絕妙的“一”字便十分幹淨利落地出現在了人們麵前。旁觀者莫不驚歎。有人好奇地問他:

“你為何寫得如此精妙?”店小二摸摸腦袋,久久無法回答。後來才勉強答道:“其實,我想不出有什麼秘訣,我隻是在這裏當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當我在擦桌子時,我就望著牌樓上的‘一’字,一揮一擦,僅此而已。”原來,這位店小二的工作地點,正好麵對山海關的城門,每當他彎下腰,拿起抹布清理桌上的油汙之際,剛好這個視角正對準“天下第一關”的“一”字。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天天看、天天擦,數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就熟能生巧、巧而精通,這就是他能夠把這個“一”字臨摹得爐火純青、惟妙惟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