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一點通這個似乎有點滑稽的故事,道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熟練才能精通。那些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物.盡管他們的工作五花八門,成就大小不一,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熱忱、專注與鍥而不舍。因為熱忱,所以能夠投入強大的動力與能量;因為專注,才能心無旁騖勇往直前;
因為鍥而不舍,才能日複一日,矢誌不渝,最終達到專業與精通的境界。讀書、學習也一樣,沒有任何訣竅和捷徑,隻要堅持學、堅持練,日久必成。
袋鼠的籠子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麵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了外麵,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創新一點通很多人隻知道有問題,卻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和根基,最終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天天與各類作業題打交道,遇到一些暫時難以解答的問題的,隻要通過認真分析,找出難點和不明白的地方,然後回到課本中去,尋找有關原理或定律,加以靈活運用,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釣竿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觀看。
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什麼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其實,你錯了。他如果隻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釣竿,再也無須懼怕路上的風雨。持這樣的思想,難免會跌倒於泥濘之中。
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隻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一樣。
劍新一點通釣竿是有形的東西,而釣技則是無形的東西。有形的東西,隻有通過無形的東西,才能產生力量。在人生之路上,有人擁有財富,擁有金錢,這些物質的東西就好比“釣竿”,未必就能“釣”到“大魚”;而真正能夠“釣”到“大魚”的是才學,是智慧。具體來講,人一旦離開了知識和智慧,掌握不了生活的藝術,不懂得為人處世的技巧,那麼財富也會散盡,金錢也會流失,到頭來仍然一無所獲。
東施效顰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出色的美女叫兩施。她長得非常漂亮,沉魚落雁之貌不是別人,正是西施,她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
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她這犯病的形態,在別人眼裏也是很嫵媚可愛的。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
正巧,迎而走來一位東村的醜姑娘。因為她住在東村,故稱東施。東施長得麵貌醜得很,她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按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東施姑娘就照樣模仿起來。
醜姑娘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
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兩眼,醜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創新一點通創造的特點,是它的獨特性和開創性。仿效決不是創造,照別人的路子走,更不是創造。實際上,盲目地仿效,不僅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反而得不償失。所以,我們要克服一味模仿的習慣。對於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可以去學習,前提是通過借鑒,爭取做到發展和創新,而要堅決摒棄一味照搬。
想象力=創造力歌德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被恩格斯推崇為文藝領域裏“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他是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代表,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多產作家,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創作離不開想象力。一個人的想象力在天賦,更在於後天的開發培養。不當的培養會使正常的想象力萎縮,而科學的引導則能使想象力的翅膀盡情舒展。歌德的文學才情,就離不開童年時母親對他的用心培養。
歌德的母親伊麗莎白盡管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特克斯托爾的女兒,但從不嬌氣,相反,她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也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作為母親,她當初並沒有想到歌德會成為傑出的詩人,隻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為此,她盡量有意識地在歌德麵前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著意培養歌德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
歌德的母親文學功底很深,在歌德剛剛兩歲的時候,她每天像上課一樣給兒子講故事,先從講小故事做起,並且形成習慣。然後給兒子講一些“長篇”故事。她講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是用一種教學形式來“實施”的。每當她講故事的時候,她的“故事教學”不是一個勁地“滿堂灌”,而采用像中國的章回小說形式一樣,每次講到一定階段,或是講到重要轉折關頭時,就突然停止,問歌德:“你說以後該怎麼樣啊?’’母親像老師給學生留作業那樣,讓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後的情節,到底應該怎樣才合乎情理。
歌德對母親留的作業,非常認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著母親講的故事,按照故事發展的脈絡想象下去,設想故事發展的各種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想,有時還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個自己認為滿意的答案為止。第二天,母親讓孩子自己先說,然後再繼續講。有時歌德說得不盡合理,母親就讓他想想以後再說。
有時歌德在聽故事的時候也中途插話:“媽媽,公主不應該嫁給那個肮髒的裁縫,即使是他幫她殺了那個巨人。”母親聽了,心裏很高興,因為歌德已經學會動腦子了。
有一次,母親講完了關於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之後,歌德就用蠟做了大衛和歌利亞的像。然後他讓他們做長時間的辯論。大衛表現自負,而歌利亞則勇敢從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衛的腦袋敲了下來。
歌德豐富的想象力和構思能力就是在那時培養出來的。歌德7歲時能編出饒有詩趣的《新帕利斯》童話,與此不無關係。這也為他後來寫劇本和小說打下了基礎。歌德後來寫道:“我繼承了父親的身材和認真的生活態度。從母親那裏,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講故事的能力。”創新一點通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對我們創造力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由於孩提時的我們主客體尚未完全分化,常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生命、感情和意誌,呈現特有的“泛靈性”思維方式,從而給我們的聯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所以,我們從小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