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那些愛動腦筋、會想辦法的人稱為“聰明人”。聰明的大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的。如果我們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對未知領域充滿好奇,遇事想想為什麼,就會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就會找到前人還沒有找到的方法。有問才有思,有思才有發現,有發現才有突破,有突破才會有創新。
彩燈為什麼是彩色的威爾遜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曾發明了能夠觀測帶電粒子軌跡的“威爾遜雲霧室”,為後世進行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孩子都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小時候的威爾遜也玩這個遊戲,不過,他“玩”的對象是父母,“玩”的目的是為了去研究他感興趣的事物。因為,當他對某個事物感興趣時,馬上就會跑過去研究一番,而忘記了把自己的去向告訴父母,惹得父母到處去找他。
父母一邊喊著小威爾遜的名字,一邊向左鄰右舍打聽:“看見我的小威爾遜了嗎?…請問,我兒子在你們那裏嗎?”時間久了,當人們看到威爾遜的父母走過來時,就會說:“看看,小威爾遜又和他的爸爸媽媽玩捉迷藏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一直在威爾遜的家鄉傳為佳話。
有一次,父親帶著小威爾遜去參加一個音樂會。父親擔心他在劇院裏亂說亂動,提前交代了許多注意事項,看到兒子一動不動地坐在自己身邊,眼睛盯著舞台,父親放F心來,也非常專注地欣賞起那美妙的音樂來,全身心地沉浸在那優美的旋律裏。
一曲演畢,父親從音樂聲中回過神來,扭頭一看,大吃了一驚:座位空空,兒子不見了。父親慌了神,趕緊起身去尋找,可哪裏有兒子的影子?這時,他突然想起來,兒子曾緊緊地盯著舞台,是不是被舞台上的什麼東兩吸引住了,想去看個究竟?嗯,很有可能。兒子不是經常看到什麼新奇的東兩,馬上就趕過去研究一番嗎?於是,他匆匆繞到後台去。
在那裏,父親果然看見兒子正盯著舞台用的彩燈發起了呆。看見父親走來,小威爾遜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亂跑亂動的結果會招致父親的責罵,而是睜大眼睛問父親道:“爸爸,快來看看,這些燈為什麼會是彩色的呢?”父親又生氣又好笑,不過,看到兒子好奇的眼神,父親鬆了口氣,什麼也沒有說。平時,自己不是經常鼓勵孩子多用腦思考問題嗎?不是經常教育孩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嗎?孩子有了這種精神,是應該鼓勵,而不是扼殺。於是,他拉著兒子的手,說:“你提的問題很好。等一會兒回家去,我再好好告訴你吧。”長大後,威爾遜一直保持著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和多用腦多思考的習慣,凡事都要問為什麼。一次,他在天文台上看見了陽光照在雲彩上產生的奇妙景象,十分好奇,心裏產生了許多大問號。為了重現這種奇景,他回到實驗室,不停地試驗,不停地提出問題、尋找答案,最後終於發明了“威爾遜雲霧室”,被著名科學家盧瑟福稱為“科學史上最精彩的儀器”。
創新一點通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像小威爾遜一樣喜歡動腦?是不是小腦瓜裏總是裝滿了新奇的事物?麵對那些異想天開、稀奇古怪的問題,你的父母是不加理會呢,還是輕易否定?相信許多家長會支持我們提出問題,並認真地對待、細心地回答我們的每一個問題的,因為這對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幫助,並使我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不至於泯滅。如果你的父母不喜歡你提出問題,那就把科學家們的家教故事講給他們聽吧。
科學要與實事相符合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學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虛弱,母親就生女孩。”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不,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裏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創新一點通俗話說:學問學問,一半學一半問。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們的學識多是從“問”開始,然後才進一步挖掘知識寶藏的。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這個“幼芽”往往是脆弱的,如果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愛護,就可能會夭折。所幸的是,伽利略的這棵“幼芽”,終於成長為“參天大樹”。
小雞是怎樣孵出來的愛迪生從小是個愛提問題的孩子,凡事都愛問“為什麼”,喜歡對一個問題刨根問底。愛問,本來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世界上的事物感到新鮮,又不明真相,就愛問為什麼。對於孩子的這個天性,需要用耐心和善意來對待,一旦不耐煩,就會對孩子產生反感。愛迪生就經常遭到老師的反感。有一次,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同學們都認真聽講,愛迪生突然舉手問老師:“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老師被問得張口結舌,一時難以回答他的問題。父親也常常被他問得無言以對,隻好拍拍兒子的腦袋瓜說:“去,問你媽去!”其實,在學校裏,愛迪生幾乎每天都愛提出令老師頭疼的問題。如,“老師,太陽為什麼在白天出來呢?”“老師,月亮怎麼會發光呢?”這些看似簡單實則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把老師搞煩了,老師便把他列為班裏的差等生,甚至說他腦子有問題。愛迪生回去把委屈向母親全傾訴出來了。他知道,隻有母親對他提的問題一點都不反感,還不厭其煩地為他解答。
還在愛迪生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母親正在廚房忙著,愛迪生好像有了個驚人發現似的跑來,睜大眼睛問:“媽媽,咱們家的那隻母雞真奇怪,它把雞蛋放在屁股底下坐著,為什麼?”母親嗬嗬笑了,她放下手裏的活,認真地對愛迪生說:“雞媽媽那是在孵小寶貝呢!她把那些蛋暖熱後,就會有小雞從裏而爬出來。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雞,它們都是被雞媽媽這樣暖出來的。”小愛迪生聽了,覺得真神奇。他認真想了一會兒,抬頭問道:“難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就能把小雞孵出來嗎?”“對啊,就是這麼回事!”母親微笑著點頭。
兒子總算不再提問了。可等到飯做好了,母親忽然發現小愛迪生不見了,哪兒都找不到,母親急了,大聲喊兒子的名字。這時,聽到從庫房裏傳來他的應答聲。母親覺得很奇怪,過去一看,原來愛迪生在那兒做了個“窩”,裏麵放了好多雞蛋,他正一本正經地蹲在上麵。母親更奇怪了,問道:“你在幹什麼啊?”愛迪生說:“媽媽,你不知道嗎?我在孵小雞啊!”看到兒子一本正經的樣子,母親樂了。
母親得知兒子受到老師的誤解後,決定到學校去,向老師說明情況。
誰知老師當麵數落她的兒子:“他腦子太笨了,成績差得一塌糊塗,總是愛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我們真教不好你這樣的兒子。”母親替兒子辯解說:“問題多是因為孩子愛思考,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的智力絕對沒有問題,而且比別人的孩子還要聰明很多。既然你認為我的孩子不可救藥,那我就把他帶回家吧,我自己來教他。”從此,愛迪生的母親就當起兒子的家庭教師。對於兒子稀奇古怪的問題,隻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讓兒子去看書。當她發現兒子對物理化學很感興趣後,就給兒子買了本《派克科學讀本》,她還勸丈夫把家裏的小閣樓改造成兒子的小小實驗室。
就這樣,在這個不怕被問“為什麼”的母親的教育下,愛迪生雖然沒有在學校讀過幾年書,卻從16歲起就開始搞出許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創新一點通好問是我們認識新事物的一種積極表現。由於年幼的我們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方麵的器官正在逐步發育,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愈來愈複雜,渴求認識新事物的欲望也隨之增長。於是,我們通過“問”來得到成年人的幫助,來充實自己的想象和思維,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願望。產生疑問,能促使我們去解決提出的問題,這也是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對什麼問題產生疑問,不妨大膽地向老師和家長請教。破璃上的冰花普朗克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教徒,這使他們家裏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氣氛。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小普朗克不能淘氣,不能打鬧,更不能放肆和無理取鬧。他必須聽話、溫順、嚴肅、懂規矩,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父母便以神的觀念來訓導他。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小普朗克自然少了幾分其他孩子擁有的自由和活潑、但壞事有時也是好事,嚴格的家規使小普朗克從男一個方而去尋找童年的快樂。他愛上了音樂,愛上了散步,喜歡一個人獨自思考問題。於是,他從音樂、散步和思考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
那是7歲的時候。一天,小普朗克正按父親的要求在家裏讀書,突然聽到商外有小朋友的說笑和喊叫聲傳來。他好奇地推開窗戶朝外望去,看到幾個孩子正在打雪仗。這時正是冬季,剛剛下了一場雪,大地呈現出美麗的景色,真是迷人極了。看到小朋友無拘無束地玩耍著,小普朗克羨慕極了,他多麼想出去加入這個遊戲行列啊,但一接觸到父親嚴肅的麵孔,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他知道父親是不允許他去的。
小普朗克又回到自己的房間,但他這時的心已不在書本上了。他情不自禁地來到窗前。突然,他發現了一幅美麗的圖景:窗玻璃上結滿了冰花。它們有的像小花小草,有的像小貓小狗,有的像小人……各種各樣的圖案都有。這麼漂亮的圖案,會是誰畫上去的呢?小普朗克又高興,又不得其解.琢磨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答案。
不久,父親發現了兒子緊鎖眉頭,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就問他怎麼啦。小普朗克看了一眼一向嚴厲的父親,鼓足勇氣,終於把自己的問題提了出來,他說:“爸爸,我看到了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發現窗玻璃上出現了許多冰花,非常好看,就是不知道是誰畫上去的。你能告訴我嗎?”聽了兒子的問題,這個嚴肅的父親禁不住笑起來。他不厭其煩地解答了冰花產生的原因,並依此類推講解了許多自然現象。末了,父親給小普朗克找到一本關於物理學入門的科普讀物,告訴他說:“孩子,你讀讀這本書,裏麵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你看了以後,就會懂得許多。如果你還有不明白的,盡管問我好了。”父親的開恩使小普朗克驚喜萬分。他認真閱讀這本物理學入門書,從此對物理學產生了興趣。
創新一點通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好奇是人的一種美德。好奇的孩子疑問多,有疑問的孩子愛提問。好奇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生物需要,它源於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這種對世界的好奇心,這是我們探索自然、鑽研科學的最初階段。
沒有被發現的秘密克裏克是英國著名的生物物理學家。小時候,他就很善於動腦子,常常為一件事想上半天,尋求答案。一天,小克裏克又想起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困撓著他,使他非常沮喪。於是,他皺著眉頭找到母親,問道:
“媽媽,你告訴過我,許多人都在發現世界的秘密,是不是他們已經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過的秘密呢?”“是啊,許多秘密都被人發現了。”母親答道。
“那麼,世界上還有沒有需要人去發現的秘密呢?”“還有啊。”母親笑了。
“那麼,等我長大後,世界上需要發現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全部發現了呢?”“不會的。”母親親切地搖了搖頭。
小克裏克這才舒了口氣,展開眉頭,一副如釋重負的樣子。
母親來了興致,便關切地問道:“怎麼啦,寶貝?你為什麼想到這個問題?”小克裏克有點不好意思,小臉也紅了起來。他猶豫了一下,才期期艾艾地說:“這些天,我一直在想,如果人們把需要發現的東兩都發現了,那我長大後還發現什麼呢?你知道,媽媽,我長大了也是要去發現世界秘密的。”聽了兒子的話,母親和藹地說:“你放心,寶貝。人們雖然發現了世界上的許多秘密,創造了許多東西,但需要人們去發現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需要100年、10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發現完。何況,人們過去發現的東西,還需要重新發現,重新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等你長大後,要發現的東西多著呢。”“噢,媽媽,我知道了。”“可是,你知道嗎,兒子,”母親繼續鼓勵道,“要發現一件東西,並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讀很多很多的書,做很多很多的事。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讀書,掌握更多的知識。”小克裏克重重地點了點頭。他的疑慮被打消了,求知的欲望也更強烈了。當他稍大些的時候,書本知識和老師的解答已經不能滿足他提出的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他又開始在家裏做試驗,用試驗結果來證明他的疑問。一旦試驗成功,他就興高采烈地把這個消息告訴周圍的人;一旦沒有成功,又鑽進書本裏尋找答案。
創新一點通人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碰到問題、麵臨任務、感到自已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會產生探索新知識的衝動.
這種情況多次反複,求知的衝動就逐漸轉化為人的內在的求知欲。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開啟創造之門的金鑰匙。許多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都起始於對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頓正是對蘋果為什麼落在地上這一問題進行了探尋,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可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創造奇跡的開端和必要的條件。
想象飛翔列夫托爾斯泰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夏天,他和兄弟們到一個大水塘去玩,脫光衣服在水塘裏打水仗,或用紗網撈魚,個個弄得像小泥鰍;冬天,他們又到山坡上去滑雪橇,每次他都不甘示弱,即使從山上滾下來也不害怕,依然笑嘻嘻地,說“真好玩”。
小托爾斯泰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富於幼想。他經常站在樓上的陽台上,望著天空上的小鳥入神。他想:小鳥上下翻動著翅膀就能飛翔,人扇動著雙手是不是也能飛起來呢?一次,他終於把自己的想象付之於實踐,當一隻大鳥從頭頂上飛過之後,他也禁不住誘惑,張開了雙臂,從樓上縱身往上一跳。結果,他不僅沒有飛上天,還從樓上摔了下來,重重地掉在了地上。幸虧樓不高,家人發現得早,及時對他進行了救治,才使他避免了一場意外。
小托爾斯泰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把這個最小的兒子當作掌上明珠。當父親得知小兒子自己從樓上跳下來後,感到很不解: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會幹這種傻事呢?於是,他來到小托爾斯泰跟前,問他為什麼會跳樓?
小托爾斯泰便把他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敏感地意識到,這個兒子不僅聰明、勇敢,還富有想象力,敢於把自己的想法變成行動,心裏不由得暗暗高興。
他想,富於幻想的孩子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應該好好栽培他。
父親便請來了家庭教師,教孩子們學文化。托爾斯泰的聰明也表現在讀書上,六七歲時已經能寫很多字,其他功課也比另外幾個兄弟強。為了發展小托爾斯泰的想象力,父親特意為他準備了日記本,教他每天把有趣味的事情記下來,還讓他把自己的想法也記下來。小托爾斯泰的外祖父是一位軍人,9歲時,他就專門記了一本《外祖父的故事》,把外祖父打仗的故事和其他非凡的經曆都編成故事,記在本子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