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個性的塑造(5)(1 / 2)

一次,財政部即將發行新版金幣,韋伯斯特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派秘書查爾斯·朗曼去要了幾百美元。一兩天後,他伸手想從口袋裏摸一個金幣,結果發現口袋裏是空的。韋伯斯特感到十分莫名其妙,想了很久,他才突然記起,原來這兩天他遇到一些稱讚這些新版金幣好看的朋友,就將其送給他們了。

一位著名的教授在新英格蘭一所大學裏任職,他是一個有名的書蟲。一次,他的妻子讓他去買咖啡。他來到店裏,老板問他:“你要買多少咖啡?”他想了想說:“我妻子忘了跟我說了,嗯,那就買一桶吧。”

在世界上,許多人受過高等教育,並肩負著光榮的使命,但是,絕大多數這樣的人都缺乏機智與常識,有的竟然連生存問題都很難解決。

幾個星期前,人們驚奇地發現,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有三個大學生在為牧場主打工。

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在學校接受高等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的,如今居然在這裏看管家畜,領導“羊群”。而牧場主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任何專業技能,對什麼書本、理論一竊不通,但是他卻知道怎樣飼養羊群,怎樣管理牧場。他雇傭的這三個大學生,雖然滿腹經綸,通曉多國語言,可以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可是,說到掙錢,說到管理牧場,他們卻不能和牧場主相比。牧場主整天談論的隻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是他卻能將大把的鈔票裝進自己的口袋,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盡管大學的名聲很響亮,但卻學不到任何實用的謀生技能。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是如此針鋒相對,而最終勝利的居然是後者。

培根說:“讀書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隻有通過細小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對書本不應該寄予太高的期望。曾經有一個法國的大學者,他接受了太多的教育,毫無實踐經驗,這實際是降低了一個人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讓他變得弱不禁風,因此,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被自己的才華淹沒了。”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艱苦勞作來說,書本教育顯得太文雅、太奢華、太精致了,不能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所以,書本教育往往使一個人發展出過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識,甚至使他變得過於謹慎和缺乏自信。

書本和大學裏的文化教育常常是倫理意義上的文化教育,它確實可以提高人的見識,但是它的獲得常常是以犧牲人的活力和個人意誌為代價的。書本教育不能夠充分發展人的實際技能,甚至會扼殺人在這方麵的潛能。所謂的書呆子都是些沒有個性的人,他們的頭腦裏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理論,浸透著別人的理想。一個人在離開農場進入大學後,他心靈上的活力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等到他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他就會突然發現,他似乎早已不具備理解周圍事物的能力了。

一個大學畢業生常常不能衡量自己的真實力量,他常常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沒有人情世故的理想王國裏,與一個雖然沒有機會上大學卻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他顯然是個失敗者。在我們所生活的真實世界裏,擁有高深的理論和淵博學識的人不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因為,他們雖然滿腹經綸,但卻不通人情世故,是不能夠適應現實生活的。

控製自己方能控製別人

最難的是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同時追求事業的成功。

平庸和軟弱是失敗者的通病,成功者正視弱點,克服弱點,及時總結經驗,從頭再來。

一位美國著名企業家談到他創業初期因為自身弱點得到的教訓:

那時我還年輕,和大樓管理員發生了誤會,導致我倆彼此仇恨。管理員為表示不滿,當他知道隻有我一人在大樓裏時,就幾次關掉電閘,我決定反擊個星期天,我在辦公室準備第二天晚上發表的演講稿,而當我剛剛在書桌前坐好,電燈熄滅了。

我火冒三丈,立刻跳起來,奔向大樓地下室,我知道在那裏能找到那位管理員。當我到那兒時,發現他正忙得很,也得意得很,一邊把煤一鏟鏟送進鍋爐內,一邊吹著口哨,仿佛什麼事情都未發生似的。我立刻對他破口大罵,在五分鍾內,我以比他正照顧的那個鍋爐內的火更熱辣辣的詞句對他痛罵。最後,我實在想不出罵人的詞句了,隻好放慢了速度。這時候,他站直身體,轉過頭來,臉上帶著微笑,並以一種充滿鎮靜與自製的柔和聲調說:“呀,你今天有點激動吧!”他的態度和他的話就像是一把銳利的短劍,一下子刺進我的身體。

想想看,我那時候是什麼感覺:站在我麵前的是一位文盲,他既不會讀也不會寫,但雖然有這些缺點,他卻在這場戰鬥中打敗了我,我在這場戰鬥中與他相比顯得如此沒有教養。

而這場戰鬥的場合,以及武器都是我自己挑選的。我的良心把譴責的手指對準了我自己。我知道,我不僅被打敗了,而且更糟糕的是,我是主動的,而且是錯誤的一方,這一切隻會更增加我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