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個性的控製(3)(1 / 3)

盡管這種愉快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它生活習慣一樣,這種性格也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來獲得或得到加強。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無法懂得生活的樂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們究竟是經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還是黑暗的一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人間生活都是兩麵的,問題在於我們自己怎樣去審視生活。我們完全可以運用自己的意誌力量來作出正確的選擇,養成樂觀、快樂的性格,而不是相反。樂觀、豁達的性格有助於我們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光明。

具有樂觀、豁達性格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他們都感到光明、美麗和快樂的生活就在身邊。他們眼睛裏流露出來的光彩使整個世界都溢彩流光。在這種光彩之下,寒冷會變成溫暖;痛苦會變成舒適。這種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輝,使美麗更加迷人燦爛。快樂的心情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把快樂的心情稱為蔚藍的大空,快樂的心情就是一首沒有歌詞的永無止境的歡歌。它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精力得以恢複,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靈魂、美德都從這種愉悅的心清中得到滋潤。

追求豁達、樂觀,矚目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很久以前,為了開辟新的街道,倫敦拆除了許多陳舊的樓房。

然而新路卻久久沒能開工,舊樓房的廢墟晾在那裏,任憑日曬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學家來到這裏,他們發現,在這一片多來未見天日的舊地基上,這些日子裏因為接觸了春天的陽光雨露,竟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卻是在英國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通常隻生長在地中海沿岸國家。這些被拆除的樓房,大多都是在古羅馬人沿著泰晤士河進攻英國的時候建造的。

這些花草的種籽多半就是那個時候被帶到了這裏,它們被壓在沉重的石頭磚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生存的機會。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們見到陽光,就立刻恢複了勃勃生機,綻開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其實,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個人,不管他經受了多少打擊,也不管他經曆了多少苦難,一旦愛的陽光照耀在了他的身上,他便能治愈創傷,便能獲得希望,便能萌生出新的生機,哪怕是在荒涼惡劣的環境裏,也依然能夠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熱。

從許多人物傳記中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天才式的人物都是樂觀、豁達、心地坦然的人。他們蔑視權貴、淡泊名利,善於享受真正的生活,善於發掘蘊藏在生活中的無窮快樂。像荷馬、賀拉斯、維吉爾、莫雷拉、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等都是樂觀豁達的人,在他們的偉大創造活動中洋溢著一種健康、寧靜的快樂。像這樣心地快樂、本性寬厚的人還有路德、莫爾、培根、萊昂納多·德·文西、拉法葉和米歇爾·安吉羅等等。他們之所以總是充滿著幸福和快樂,也許正是由於他們總是忙於從事各種最快樂的工作——他們那富有的心靈總是充滿著創造的活力。

彌爾頓一生曆盡無數的艱難困苦,但他始終樂觀、爽朗。他的眼睛意外地瞎了,他的朋友背棄了他,他連遭凶險,“前途一片黑暗,令人毛骨驚然的危險聲音在前麵吼叫”,但彌爾頓一點也沒有失去希望和信心,而是“振作起來,勇往直前”。

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十分勤勞、富有耐心而又樂觀豁達的人。像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和拉普拉斯都是這樣的人。數學家歐勒,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哲學家之一,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境健康的人,就會思想高潔,行為正派,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肮髒的想法,不與邪惡者為伍。我們既可能堅持錯誤、執迷不悟,也可能相反,這都取決於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此,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

.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喜悅,讓自己快樂。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指出:“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你多忙,你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你起床的時候,也許你自己還不曉得,不過你的確已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有一位老師教小學生寫作文,題目是:“快樂是什麼?”一個小女孩寫道:“快樂就是在寒冷的夜晚鑽進厚厚的被子裏去。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是的,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

曆史學家維爾·杜蘭特希望在知識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幻滅;他在旅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疲倦;他在財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紛亂憂慮;他在寫作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身心疲憊。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女人坐在車裏等人,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個男人從火車上走下來,走到那對母子身邊,溫柔地親吻女人和她懷中的嬰兒,小心翼翼地不敢驚醒他。這一家人然後開車走了,留下杜蘭特深思地望著他們離去的方向。他猛然驚覺,原來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都蘊藏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