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指能夠做到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的人,僅此而已。”這是英國畫家雷諾茲對天才的理解。“天才努力工作嗎?”這是羅斯金在聽到年輕人嘖嘖讚歎天才時而經常問年輕人的一句話。羅斯金特別強調“努力工作”與“敷衍行事”之間的重大差別。事實上,對“天才”含義曲解的人中,多半不會把天才取得的成功歸結於他們的辛勤工作。
現在有一種觀點很流行,那就是努力工作與出色能力是互相矛盾的,天才是不需要辛勤與苦幹的。這是個極為愚蠢的想法,但是正是這種愚蠢的思想卻使許多可以開創出一番事業的人最終平平庸庸過一生。好多年輕人認為,天才天生就是能夠做出一番壯舉的人,根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因此,他們隻要認為自己天生智能超群,就會在周圍的人中擺出一副鶴立雞群的樣子,就拒絕努力,幻想有朝一日,自己隻要想要出人頭地,那時稍作努力,便可功成名就。有時,他們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努力了一次,但隻要境況有所改善,他們就會重新幻想起來,不再努力工作。他們認為,天才天生就不被那些“陳規陋習”所限製,因此,他們表現出對所有規則和法則的深惡痛絕,他們看不起辛勤勞動的人,他們自認高人一等。
他們認為隻要願意,他們隨時都可以成為偉人。
偶而寫出了一篇文詞優美、構思巧妙的文章,畫了一幅給人美感的圖畫,作了一次很是精彩感人的演講,或者是做了一次漂亮的買賣,人們都會對此津津樂道,隻要他不再犯下什麼大錯,人們漸漸會把他渲染成一個天才,而他自己也漸漸覺得自己的確是個天才,他的雄心更加高昂,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在一個適宜的時機下,一躍成為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失去了對辛勤工作的耐心,也失去了正確對待事情的態度,他焦急地等著能夠展現他天賦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艾略特不付出長年累月辛勤努力,熟思深練,那她的名作《亞當·比德》何以能夠麵世。德國詩人席勒說自己“辛勤一生,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卻沒有。”意大利詩人但丁說他在創作《神曲》時,每日都能感覺到自己在漸漸削瘦。
英國小說家特羅洛普說:“如果把寫作的出發點訂為賺錢而非責任,那麼即便他是個極有寫作天賦的人,並強迫自己每天寫出2000字,那他也斷不會寫出一部有影響的作品。”有一段話對特羅洛普的寫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後來特羅洛普把這段話轉給了羅伯特·布坎南。這段話是這樣的:“如果你想寫出有影響的作品,那你必須在你坐下來寫作前在你的椅子上塗上鞋匠用的粘膠,這樣你才能夠達到心願。”我也是個勤奮的人,我工作起來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常常連軸轉,有時甚至連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我知道,在有些人眼裏,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堪忍受的,但是要知道,要想做出一番成績,這些付出卻是必不可少的。我是個對寫作充滿激情的人,我可以連續寫上十幾個小時不停筆,我也承認這樣的工作的確枯躁乏味,但也並非完全如此。就拿我來說,寫作可以讓我的精神獲得滿足,寫作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正因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項工作中,我才會取得不凡的成績。欲從事寫作的人一定要有這個認識,寫作是個苦差事,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要充分認識到成功來自於一次次失敗後的不懈努力、辛勤耕耘。
“偉大作品的產生離不開靈感,但要實現靈感到作品的轉化則隻能依靠辛勤的工作。”法國道德學家儒貝爾如是說。
一位雖富有才華、但不肯踏踏實實工作的畫家指著一幅名作嚷道:“如果我能夠把我的夢想畫到畫布上,它同樣會是一幅名作。”“好啦!不要再作這種白日夢了,名畫不是用嘴說出來的,它需要長期艱苦磨練。”他的老師大聲回敬了他。
德國作家歌德說:“要想成為如拉斐爾一樣的大家,隻有勤學苦練、堅持不懈才有可能。那些稍取得成績便沾沾自喜,而停止奮鬥的人要想成名,簡直是癡心妄想。”
“要想取得成功,就隻有付出艱辛的努力,除此以外,沒有別的途徑。”這是英藉荷蘭著名畫家阿爾瑪·埃德馬總結出來的成功理論。
牛頓是這樣看待勤奮的:“如果硬要說我對人類有所貢獻的話,那麼,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來自於我的勤奮工作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