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領域的傑出人士所取得的榮譽、名氣以及地位,均是他們犧牲自己的寶貴時間和辛勤工作的結果。他們中一些人經曆了無數次失敗的打擊,體驗了種種傷感情緒,終於迎來了成功。那些作家、詩人、政治家、音樂家,以及其他各界的卓越人物,無不是經過了自身的艱苦努力,十年磨一劍,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我強調天才源於勤奮,並不等於說,沒有一點點天賦或者缺乏必要的基礎,僅僅依靠勤奮就可以成為天才,這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但是,它不是說隻有很好天賦或者基礎很好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那些智力平常的人,隻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技巧,再加上辛勤的努力,也同樣能夠取得成功。
實際上,天賦遠沒有準確的判斷和執著的精神更重要。事實證明,那些靠天賦取得的成績,完全可以通過勤奮獲得,但那些靠勤奮取得的成績靠天賦就未必能夠獲取,靠些小聰明、偷機取巧想要獲取成功,則更是不可能。英國曆史學家克拉倫登說:“世上還沒有一門靠認真鑽研、刻苦學習而無法掌握的學科。”
一位學者說:“與那些反反複複、不肯下苦功夫鑽研的天才人物相比,那些普普通通,卻肯埋頭苦幹、堅持不懈的人更值得稱頌。”
約瑟夫·庫克說:“稍有些天賦又肯辛勤鑽研的普通人,往往能夠比天才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績。”天賦如果失去了準確的判斷力、周密的邏輯分析能力、必要的基礎和辛勤工作的支持,那它就不會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生活中不是有很多天資聰明卻懶於奮鬥,隻圖享受,最終一生碌碌無為、平平庸庸的天才嗎?年輕人要記住,勤能補拙,一份汗水一分收獲。
在許多老師眼裏,那些聰明的學生才最有可能成為最有出息的人,而那些深負老師厚望的聰明學生也常常覺得高人一等,對那些整天埋頭苦學的同學不屑一顧。許多年後,這些聰明學生大多失去了往日的自鳴得意,因為他們的境況不允許他們還持有上學時的優越感,相反,那些勤奮學習的學生如今卻個個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聰明學生不肯付出辛勤的勞動,依靠耍些小聰明而夢想成功,結果自然會落敗,而些資質平常的人,依靠自身的勤奮,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終於迎來了成功。
“有一種生活態度,為那些虛度光陰、見識淺薄和自鳴不凡的人所擯棄。”雷諾茲說,“但我卻是它的堅定信徒,這種態度就是: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賦,勤奮會讓它綻放出熠熠光彩;如果你資智平庸,勤奮也定會彌補不足,讓它也綻放異彩;如果目標適宜,方法得當,勤奮定會讓你心想事成,總之,隻要有了勤奮,你就有了一切。”
無論你有多羨慕那些英雄人物,也無論你有多嫉妒他們的卓越才能,你都不要忘記,一腔熱血和豐富的想像力並不能使你成為莎士比亞。隻有勤奮學習和認真鑽研才能使你的夢想成為現實,正像莎士比亞所說的:“你所要渴求的應是堅強的意誌,而不是天賦。”
工作是生活的需要有一個古希臘人心腸很好,他見到蜜蜂一朵花一朵花采粉釀蜜很是辛苦,就想幫助蜜蜂一下,他費了半天工夫采來了各種花,然後捉來蜜蜂,並把蜜蜂的翅膀剪掉,放在花上,但是蜜蜂最終也沒釀出一點蜜來,原因在於這種作法違反了自然界法則。一朵花一朵花辛苦采粉釀蜜是蜜蜂工作的自然法則。
“人一生於世,做事就要以全部身心之力。”羅斯金如是說。
菲利浦斯·布魯克斯是這樣看待生活的:“生活在一個人眼中就是他知道自己該幹些什麼。
”不要誤解菲利浦斯·布魯克斯的意思,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隻有工作到身心疲憊,品嚐了酸甜苦辣才叫生活。
工作是能夠讓人體會到快樂的,即使是那種最讓人感到卑微的工作,也會如此。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受一些不良情緒的侵擾,諸如,自卑、失望、痛苦等等,但如果能做到在那時把精力都集中於工作上,這些不良情緒的侵擾就會減輕,甚至消失。在工作中,人會變得堅強起來,這種精神不但可以激勵自己,而且還可以感染、溫暖周圍的人。
“有一條生活準則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不管是最有成就的道德家,還是最為平凡的普通人,都無一例外要遵守這一生活準則。這條生活準則就是:在進行了各種嚐試後,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該恪盡職守辛勤工作,生活的大門是不會為那些遊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開放的,要想生活質量高,就必須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