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追求集中注意力的年代,不僅僅需要受過教育的人,需要天才,更需要那些受過訓練能夠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拿破侖就能夠比自己手下的任何一個人更加出色地操練自己的軍隊。
一個人如果頻繁地更換自己的工作,對任何最後的成功都是致命的。一個求職者,或是一個創業者,隻有牢牢地堅持自己的目標,才有可能成功。一個年輕人在一個紡織品商店裏做了五六年的生意之後,他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做食品雜貨店的生意。他就將自己五六年寶貴的經驗完全拋棄了,因為這些經驗對於他的新工作一點幫助都沒有。
於是,他就將自己生命中的大部分光陰都浪費在從這個行業換到那個行業,每一樣都學一點,但是沒有一樣學全了,他忘記了經驗對他來說遠遠比金錢更有價值,而且忘記了他花費的那麼多年的時間來學習做生意有多麼的寶貴。半途而廢的生意,就算一個人擁有20種,也絕對不會給他帶來好的生活,更不會帶來什麼能力,財富就更不用說。
有多少年輕人在達到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精通的程度之前就因為一點阻礙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轉而從事別的事情!要看到自己工作裏麵的“刺”與看到別人工作裏麵的“玫瑰花”是多麼的容易啊。舉個例子,一個做生意的年輕人看見一個大夫坐著馬車在城裏麵奔忙,看望自己的患者,於是他想像做醫生會有輕鬆、理想的生活,然後想到自己今後要從事的工作裏會有多少苦差事和困難。可是,他沒有想到那位醫生經曆了多少年的枯燥、無聊的學習,用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來等待患者上門,他必須學習解剖學那枯燥的細節,還有那些紛繁複雜的藥名和專有名詞。
所有的成功人士他們都是終生從事一項行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在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從這個職業換到那個職業,從這個生意轉到那個生意,——就好像隻需要轉動一個開關就可以完成似的,就好像他們能隨時從一條軌道跑到另一條軌道上去,而且運行得還跟以前一樣好:不管這兩個職業所帶來的挑戰是不是一樣,不管在別人修建的路上自己的引擎能不能像別人一樣跑得又快又好。
這種浮躁,這種從一種職業換到另一種的情況,在美國人的生活中尤為明顯。到最後以至於當一個年輕人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兩個月不見的朋友的時候,問得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你現在做什麼?”這說明他已經不確定自上次見麵之後對方是不是已經換了工作。有人認為,隻要他們“不斷的努力”,他們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這樣。沒有目標的努力就像在大海中沒有羅盤的幫助卻在不停地航行一樣。
沒有明確目標的生命肯定會被浪費在空虛和沒有意義的美夢中。我們到處都能看見那些“忙碌的紈絝子弟”、“匆忙的懶人”和“沒有目標的好事者”。對於一個沒有目標的生命而言,治病的良方是一個健康的、明確的目標。在明確的目標麵前,不滿和牢騷都會消失。要是我們沒有目標,滿腹牢騷地去做一件事,其結果就會成為別人的笑柄;如果不是滿懷著熱情去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肯定不能順利地或者很好地完成。
一個人可能會有無窮的精力,但他不可能職業成功,因為光靠精力是不夠的,精力必須集中在某些持續不變的目標上麵。那些“失敗的天才”和“天生的才能”失敗的例子實在太常見了。的確,“一無所獲的天才”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句諺語了。除非能夠做出點成就,幹出點成績,否則教育和才能都是毫無價值的。這個時代不需要那些什麼都會一點或者所有的方麵都知道一點的人。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那些能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保持自己的個性或特性的男性和女性,他們在工作的時候不會變得越來越狹隘,不會拘束,不會停滯不前。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一個能夠吸引所有人的目標,教育不能代替,天分不能代替,才能不能代替,勤奮不能代替,意誌力也不能代替。
沒有目標的職場注定就是一個失敗。如果我們不把力量和才幹用於實現自己的目標,它們還能有什麼用處呢?如果有一箱子工具,木匠不去用它們,那這些工具的存在又有什麼價值呢?大學的教育和一顆充滿智慧的腦袋,如果不被人用來實現一個明確的目標的話,就全變得一文不值。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永遠也不會在世界上留下什麼痕跡。他沒有個性,他消失在群體之中,因為弱小、搖擺不定的他無法勝任任何工作。
德雷科·鮑克建議,職場中人,無論是做民雇員,還是自己創業,都應選擇一個目標,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個目標上;也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職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