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戰火彌漫,玄機種種——解讀槍林彈雨中世界戰爭之謎(3)(3 / 3)

麵對德軍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並非毫無警覺。但是,考慮到自身應變措施還不夠充分,蘇聯希望盡可能避免或延緩蘇德關係的破裂,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為此目的,蘇聯極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誠意,繼續遵照兩國貿易協定交貨,並在廣播上駁斥那些預告蘇德之間即將開戰的預言。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190個師又三個獨立旅、共約550多萬人,47000門火炮,4500架飛機,4500輛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群在漫長的戰線上對蘇聯發起突然襲擊。德軍就像在進行軍事演習一樣,十分順利地實施著“巴巴羅薩計劃”,而蘇聯方麵毫無防備。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一個師一個軍整建製地被德軍消滅或俘虜。入侵後一個月,德軍占領的蘇聯領土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

在經曆了短暫的心理震蕩之後,蘇聯迅速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掌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權;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最高統帥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在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蘇聯軍民奮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擺脫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麵。

不過,據後來披露的內幕顯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曾從多個渠道得知德國將發動進攻的消息。其中一些情報準確地告知了德軍的規模和戰爭開始的時間。按1973年的統計,斯大林至少獲得過84份類似的報告,但它們都被紅軍情報總局歸入了“可疑情報來源”。斯大林為什麼沒有做出應有防範呢?

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國會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剛愎自用的個性使他無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屬下建議。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報機關不斷的發出德國即將展開侵略的警告,但都沒有被斯大林重視,並且在戰爭爆發前一天氣急敗壞地下令槍斃了一個反叛到蘇聯的德軍士兵。盡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體認到攻擊的可能性,但由於斯大林對於紅軍實力的迷信,蘇聯決定避免挑釁希特勒。當德軍的大規模閃電戰開始後,斯大林仍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及時下達反擊的命令,結果令蘇聯紅軍在戰爭開始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許多人指責斯大林在如此眾多的警報下,居然還會輕信希特勒。但也有人認為,斯大林並沒有相信希特勒,也沒有完全忽視情報的存在。對此最有說服力的事實是:在龐大的德國戰爭機器緩緩向東部移動的同時,蘇聯的軍事機器也在發動之中。

1941年以後,德軍在進境地區的集結已經越來越明顯,蘇軍為此也作了一些準備。3月至4月間,朱可夫向斯大林報告:根據計算,蘇聯西部邊境地區的部隊不足以抵抗德軍的突擊,必須從內地軍區緊急動員若幹個集團軍,在5月初調到邊境地區。5月13日,總參謀部下令從內地軍區向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開進並編入基輔、西部特別軍區。另外,第20、24、28集團軍也做好了變更部署的準備。到6月,蘇聯在邊境地區已經集結了290萬人、1500架作戰飛機、1800輛坦克。為了隱蔽企圖,上述部隊的轉移是在部隊野營訓練的偽裝下,不改變鐵路正常運行時刻表而隱蔽地進行的。但是,希特勒的納粹軍向來以“閃電戰”著稱,蘇聯還是晚了一步。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蘇聯因此吃了大虧。

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的巨大損失並不能說是斯大林一個人的責任,雖然斯大林的錯誤判斷是導致德軍“閃電戰”得逞的重要原因,但此後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紅軍為抵抗德國的侵略和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他們的曆史功績應該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揚。

“巴巴羅薩”中空戰德軍戰果如何

“巴巴羅薩”空襲對蘇聯空軍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在蘇軍的各個機場上,成千上萬架飛機還未起飛就被炸成一堆廢鐵,那麼,蘇聯究竟損失了多少架飛機呢?

1941年6月22日夜,俄羅斯像往常一樣寂靜,戰爭的硝煙似乎還沒有蔓延到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淩晨3點15分,成千上萬顆綽號為“惡魔之卵”的球型炸彈帶著刺耳的嘯叫從自天而降,撕破了寂靜的夜幕。隨著劇烈的爆炸聲和衝天的火光,許多人永遠地睡在了夢裏。這就是希特勒一手策劃發動的“巴巴羅薩”空襲計劃。

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然而這隻是希特勒麻痹蘇聯的煙霧。條約剛剛簽訂,希特勒便著手製定全麵進攻蘇聯的計劃。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了第21號訓令,即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作戰計劃。“巴巴羅薩”是12世紀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的名字,希特勒以此命名其反蘇侵略計劃,為這次戰爭塗上聖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