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戰火彌漫,玄機種種——解讀槍林彈雨中世界戰爭之謎(4)(2 / 3)

1941年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線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隻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淩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對停泊在港內的美軍重型戰列艦、巡洋艦和陸上機場進行猛烈襲擊。一小時後,第二次攻擊波171架日機又投入戰鬥,珍珠港內一片火海。戰鬥結果,美軍損失戰列艦8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其他船隻8艘受重創。

基地內的美國空軍飛機大部分被炸毀在機場上,隻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12艘戰列艦和其他艦船被擊沉或損壞,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美國太平洋艦隊作戰能力損失大半,而日軍僅損失了20架飛機。

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轉折之一。它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促使了美國正式參戰。從珍珠港事件發生以來,全世界有許多人相信它是日本人的一次偷襲。戰後以來,隨著二戰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於珍珠港事件的真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般認為,日軍偷襲珠珠港完全出乎羅斯福政府意料之外。當時,美國政府雖然認識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區的衝突不可避免,但是,他們一則想繼續玩弄“遠東慕尼黑”陰謀,二則認為日本必然首先進攻英國與荷蘭的殖民地,不會首先進攻美國,更不可能襲擊遠離日本6000公裏的珍珠港。因此,從美國政府、美軍參謀總部直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對於日軍的行動都是沒有準備的。

1941年11月6日,日本東條內閣特派前駐德大使來棲三郎赴美,與駐美大使野村一起和美國談判,並且遞交了“和談新建議”。美國國務卿赫爾於11月26日向日方代表遞交了美國政府拒絕日本建議的照會。由於美國截獲和破譯了日本的密電,美國方麵覺察到日本將有所行動,但並不清楚日本的具體進攻目標,對此,就連日本談判代表野村和來棲也被蒙在鼓裏。日本機動部隊是在11月25日向珍珠港進發的,這是赫爾向日本遞交備忘錄的前一天,是東鄉密電上指定的“絕對最後期限”的前四天。這就是說,日本根本不需要美國的答複,在一本正經的、無效的外交換文還在繼續之際,戰爭就已經發動了。戰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許多國家所出版的二戰史專著中,都將珍珠港事件說成是日本玩弄外交手腕、違反國際慣例的一次不宣而戰的偷襲。

然而也有人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人的陰謀,是美國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的,特別是一些日本人始終堅持認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樁特大的陰謀。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因為日軍的突襲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軍的戰略意圖沒有一件達到。

據說,在日本準備偷襲珍珠港計劃的時候,美國先進的無線電監聽係統早已破譯了日本的密碼,得悉日本正在覬覦珍珠港。羅斯福對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但他故意使太平洋艦隊處於無準備狀態。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使得羅斯福總統很多援助英、蘇、中等國的計劃受到掣製。而作為極富遠見的傑出政治家,羅斯福很清楚,如果不及時援助正在艱苦奮戰的英、中、蘇等反法西斯國家,等到軸心國確實控製了歐亞大陸後,美國將無力獨自抵抗已經根基牢固的德、意、日軸心國。所以早參戰比晚參戰有利,但國內的孤立主義隻圖眼前利益,不願參戰。因此羅斯福不惜以珍珠港為代價,喚醒民眾的覺醒和敵愾,粉碎孤立主義思想。同時還必須讓日本偷襲成功,才能激起粉碎孤立主義者參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