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惡之城的新“老大”拉姆·伊曼紐爾
人物寫真
作者:大衛·馮·勞裏
昔日眾議院議員拉姆·伊曼紐爾走出白宮,來到素有“罪惡之城”之稱的芝加哥擔任市長。他的到來能否給這座暴力犯罪泛濫的城市帶來希望並令其不再沉淪?
作家卡爾·桑德堡曾用“激烈、健壯和吵鬧”描述過芝加哥,他認為幫派鬥毆是芝加哥的特征之一,這種爭鬥有時會達到世界末日的程度。2011年伊曼紐爾當選市長時,繼承的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城市。嚴重的財政困難和高犯罪率、社會不公、種族分裂、人們之間相互猜疑、學校教育失敗、高失業率和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及其背後根深蒂固的特殊利益等問題,急需找到破解的辦法。
伊曼紐爾的破解之策,就是要保住芝加哥作為美國第三大城市的地位,他的目標是要讓一個具有全球化抱負的大都會,重獲前途和出路。“我們在未來兩三年內將要做出的決策,將決定未來二十到三十年以後芝加哥的麵貌。”
伊曼紐爾曾經是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高級顧問和現總統奧巴馬的白宮辦公室主任,是曾成功促成南希·佩洛西當選眾議院議長的關鍵國會議員。拉姆·伊曼紐爾擔任芝加哥市市長已是第三個年頭了,他在爭取連任的道路上,不會遭遇來自共和黨的威脅,但是他的民主黨同僚卻計劃摧垮他,內部鬥爭往往是最致命的。
2012年5月22日,市長指派的市教育委員會委員們投票表決,通過了關閉50所城市公立學校的決議,使該市民主黨內部原有的鬥爭升級為全麵戰爭。麵對學校預算中100萬美元的缺口,伊曼紐爾完全有理由針對校舍利用率低、教學質量差等問題采取這樣的措施。但是,美國還不曾有一個城市,同時關閉這麼多所學校,這必然會引發社會的動蕩。
不出所料,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教師工會作出激烈的反應,其領導人卡倫·劉易斯稱伊曼紐爾扼殺學校、奪走了教師的工作。社區官員們也指責市長關閉的多是黑人學生和教職工集中的學校。集會上,一個九歲孩子宣稱自己受到了種族歧視。一名抗議者因自己和同學們不得不轉到遠處的學校上學,路上還要穿過黑幫頻繁出沒的街區而失聲痛哭。
喧囂和騷亂伴隨著芝加哥度過了2012年餘下的時光,伊曼紐爾市長親曆了教師們的罷課示威。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曾經使他輕易贏得2011年市長選舉的芝加哥黑人已不再支持他,他的支持率降至50%。他在學校改革、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培訓方麵所做的決策,引發了人們的不滿,卻迎合了一些大公司的利益。他對警察機構所做的改革,雖然降低了犯罪率,卻沒有贏得市民對他的信任。他與一些大公司的富豪們和對衝基金的財閥們來往密切,也使得其他一些人停止了對他竟選活動的財力支持。
盡管連任的道路充滿阻礙,伊曼紐爾已為競選籌資數百萬美元,同時嚴密控製市參議會和正在為找不到適當的參選對手而不知所措的教師公會。他的這些做法也使人們相信,這位市長不會因為想逃避這裏的問題而重返華盛頓。在對他的一次采訪中,他被問及是否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美國總統,他回答說:“從來沒有,這不可能。我在白宮工作了八年,經曆過兩屆總統,做市長的日子才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也一直想做一位市長。”
伊曼紐爾初任市長的第一年,街頭暴力大量湧現,嚴峻的考驗擺在他的麵前。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城市南部和西部的幾個社區,那裏政治腐敗、種族隔離、學校教育失敗以及誤入歧途的公共住房政策、家庭功能缺失等等,是黑人青年暴力的根源。而占城市40%的其他社區,主要是位於北部的社區,每年的謀殺罪案率幾乎為零。伊曼紐爾上任後立即著手任命新的警察局長和執法專家。
但是,改革並沒有立即見效,過去八年來保持的每年460起謀殺案上限被突破了,在2012年竟達到506起。成功舉辦了北約峰會、正準備放鬆心情的伊曼紐爾,卻因居高不下的城市謀殺案,受到記者們連珠炮式的猛攻。一月份的一起槍擊暴力中,一名15歲的小姑娘,在離奧巴馬總統夫婦位於芝加哥南部住所不到一公裏的路邊被槍殺。她已是那個月裏的第39名被害者。就在幾日前,她還參加了奧巴馬總統的就職典禮。她的死,再一次喚起全世界對芝加哥暴力犯罪進一步升級的擔憂。為此,伊曼紐爾的情緒有些失控,媒體見證了市長和警察局長采取的嚴厲措施,在危險地區增派警力。措施開始生效,謀殺案數量降了下來。截至今年5月6日,整體犯罪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如果從新市長上任算起,更是下降了20%。但此時警察局也用去了全年加班預算的三分之二。夏天曆來都是暴力事件的高發時段,但並非代表今年也一定會這樣。將士陣亡紀念日的周末,暴力事件共造成6死11傷,與去年50多例死傷相比,還是大大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