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2 / 2)

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主角並不經常陷入到錯綜複雜的情感糾紛中。《直到永遠》是他少數失敗的作品之一,故事描述一個鬼魂看著自己的女友愛上別人。典型的斯匹爾伯格式的主角受到吸引和啟發而開始探索。他的許多電影的關鍵鏡頭就揭示了他本人曾有過的驚奇感,比如在《侏羅紀公園》中第一次看到恐龍時那屏息的一瞬嗎。

斯皮爾伯格第一部重要的情節片是拍於1974年的《大逃亡》。當時一些才華橫溢的大導演,如斯科塞斯、阿特曼、科波拉、狄帕瑪和迪普曼克等人正縱橫好萊塢。他們心目中的神是奧遜·威爾斯——他在完全沒有電影公司幹涉的情況下拍出《公民凱恩》這部經典之作,他們也都想拍出“最偉大的美國電影”。但是一年後《大白鱉》改變了現代好萊塢的曆史發展方向。《大白鱉》空前轟動的盛況,使得電影公司的大老板們不再滿足於穩紮穩打,他們都想擊出全壘打。《大白鱉》在夏天上映,當時大電影公司通常都把這個放映期讓給小成本的風險片。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大白鯊》的模式風行一時,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預算失控成為一種時髦,因為收益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暑期動作片主宰了電影業;年輕的熱門導演競相拍攝“最賣座的美國電影”。

斯皮爾伯格不必對電影界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負責,因為《大白鱉》隻是碰巧引發了這股潮流而已。如果那條鯊魚一下水就沉掉了(拍攝期間困難重重,一度真有可能沉沒),那麼大概會由另一部電影來開啟賣座大片的時代,可能就會是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沒有人比斯皮爾伯格更了解自己的弱點,有一次他在挑自己作品的毛病時,他笑著說了一大串:“他們說:哦,斯皮爾伯格的鏡頭切換得太快,剪接節奏太快,喜歡用廣角鏡,不擅長拍女人,花哨太多,喜歡在地上挖個洞。把攝影機放在裏麵朝上拍人,特別喜歡耍噱頭,對鏡頭的喜愛甚於情節。”

這些都沒有說錯。但是他的優點可以列出更長的一串,其中包括他有辦法直接觸及我們的潛意識。斯皮爾伯格對影片質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他的影片拍得好的時候,電影的每個層麵的效果都很好。在堪薩斯影展上看《外星人》時,全世界最麻木的電影人也被弄得一會兒哭泣,一會兒歡呼。

在20世紀後期的電影史中,斯皮爾伯格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無論是在好的方麵,還是在不好的方麵。在較差的影片中他過度依賴膚淺的情節,還有為特效而玩特效之嫌;而在他最好的影片中,他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善良本性所編織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