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商業和殖民統治的考慮,1914年,蓋茨建議創設中國醫學會,並擬訂計劃在中國北京建立一些現代化的醫學院。
於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誕生了。小洛克菲勒親自到北京參加了落成儀式的典禮,並在講話中稱它是“亞洲第一流的醫學院”。這兩座先進的醫院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健康的福音和保障。
洛克菲勒基金所捐贈的範圍,及其廣泛和複雜性,足可以寫成好幾部書,它們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賢明而造福人類的超級慈善機構在高效率運轉。
事實上,美國政府在20世紀後半葉辦理的衛生、教育和福利事業許多是洛克菲勒在本世紀上半葉就發起的。
除了傾力撲滅世界性疾病外,洛克菲勒基金會還把目光轉向世界各地的饑荒和糧食供應上。
由基金會資助的一些出類拔萃的科學家,發展了玉米、小麥和大米的新品種,對全球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廣泛的技術讚助。
某些基金還用於資助科學技術方麵的拓荒工作——在加利福尼亞州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天體望遠鏡,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裝置了有助於分裂原子的184英寸回旋加速器。
在美國,有16000名科技人員享受了洛克菲勒基金提供的工作費用,他們當中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除經營那些龐大的慈善機構外,小洛克菲勒還獨力去幹他畢生愛好的工作之一:保護自然。
早在1910年,他就買下了緬因州一個景色優美的島嶼,僅僅是為了保護這裏崎嶇起伏的自然美。他在島上修路鋪橋,即方便了遊人又保護了自然。後來他把它們全部捐給了政府,成為阿長迪亞國立公園。
1924年,他在周遊懷俄明州的黃石公園時,看到公園道路兩旁亂石碎礫成堆,樹木東倒西歪,為此大吃一驚。一問,才知是政府拒絕撥款清理路邊。於是,他立即花了5萬美元資助公園的清理和美化工作。5年之後,清理所有國立公園的路邊就成為美國政府一項永久性的政策。
據統計,小洛克菲勒為保護自然花了幾千萬美元:
建設阿長迪亞國立公園花去300多萬美元;
購買土地,把特賴思堡公園送給紐約市花了600多萬美元;替紐約州搶救哈得遜河的一處懸崖花1000多萬美元;
捐贈200萬美元給加利福尼亞洲的“搶救繁榮杉林同盟”;
160萬美元給了約塞米國立公園;
164000美元給謝南多亞國立公園;
花去1740萬美萬元買下33000多畝私人地產,把大特頓山的著名景觀“傑克遜洞”完整地奉送給公眾;
小洛克菲勒最大的一項義舉是恢複和重建了整整一個殖民時期的城市——弗吉尼亞州殖民時期的首府威廉斯堡。
那裏的開拓者們曾經最早喊出“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這塊地是美國曆史上一塊“無價之寶”。
小洛克菲勒親自參加恢複和重建每一幢建築的工作。他授權無論花多少錢,時間和精力,也要重新創造出十八世紀時期那樣的威廉斯堡。
結果,他總共付出5260萬美元,恢複了81所殖民時期原有建築,重建了413所殖民時期的建築,遷走或拆毀了731所非殖民地時期的建築,重新培植了83畝花園和草坪,還興建了45所其他建築物。
1937年,美國政府通過一項法律,把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遺產稅率增加到10%,次年又把資產在1000萬及1000萬元以上的遺產稅率增加到20%。即便這樣,老洛克菲勒20年中陸續轉移,交到小洛克菲勒手裏的資產總值仍有近5億美元,差不多同他父親捐掉的數字相等。老人給自己隻留下2000萬元左右的股票,以便到股票市場裏去消遣消遣。
這筆龐大的家產落到小洛克菲勒一人身上,大得令他或其他任何人都吃喝不完,大得令意誌薄弱者足以成為揮霍之徒,但小洛克菲勒從來就把自己看做這份財產的管家,而不是主人,他隻對自己和自己的良心負責。
走出大學以來的50年中,小洛克菲勒是父親的助手,然後全憑自己對慈善事業的熱情胸懷和眼力花去了82200萬美元以上,按照他的看法用以改善人類生活。他說:“給予是健康生活的奧秘……金錢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是建設社會生活的一項工具”。
他所讚助的事業,無論是慈善性質還是經濟性質,都範圍廣大而影響深遠,而且都經過他從頭至尾的仔細調查。
“我確信,有大量金錢必然帶來幸福這一觀念的改變,但它並未使人們因有錢而得到愉快,愉快來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滿意的事”。
說這話的人是老洛克菲勒,但徹底使之變為現實的卻是他的兒子小洛克菲勒。
對他來說,贈予似乎就是本職,就是天職,就是專職。
從小洛克菲勒的事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和道德結合之後,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益處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