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健康財富比什麼都重要(2)(3 / 3)

人類在改造自身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創造了人類燦爛的文明。為了創造健康美好的人生,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必不可少。

9千萬不可忽視心理養生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麵。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指沒有身體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無論是在健康人、病人中或者在醫務人員中,都被忽視了。這長期以來對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與提高醫療效果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重視營養,而忽視飲食時的心理因素作用。人們注意身體的鍛煉,而不重視心理的鍛煉。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鍛煉。在臨床實踐中,有些醫務人員在病因上,重視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忽視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診斷上重視物理診斷而忽視心理診斷;在治療上重視藥物治療,忽視心理治療。其實,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過程與個性兩個方麵。心理過程是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誌過程所構成。個性包括個性傾向性與個性心理特征。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總帶有一定的態度,心理學把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稱為情緒。情緒雖然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但它不同於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反映客觀現實本身,而情緒是反映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這種態度的體驗可以分為兩類,即根據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體的需要分為滿意與不滿意的情緒,或肯定的情緒與否定的情緒。狹義的情緒是指比較低級的、與機體的生物需要相聯係的態度體驗。廣義的情緒包括情感。情感是與高級的、社會的與行為的社會評價相聯係的態度體驗,例如義務感、責任感、同誌感、愛國主義情感等。一般說來,可以把情感分為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心理因素對人的身心健康與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人的情緒而發揮作用的。

個性傾向性指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對事物的態度與傾向。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需要、興趣、信念、理想與世界觀,反映其個性的傾向性。個性傾向性不僅對改造客觀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活動,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需要是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的需求。動機是激發人去行動的主觀動因,動機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動機產生於需要。需要與動機對人的行為與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理想是與人為之奮鬥的目標相聯係的一種積極想象。

信念是人從事活動的精神支柱,是人對事物確信的看法。信念的動搖與瓦解,可造成人的精神崩潰。世界觀是人對整個世界總的態度與看法,它是人的個性與行為的最高調節者。信念與世界觀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調節作用。

個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氣質、能力與性格等。氣質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性情”、“脾氣”。

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性。心理學把人們能夠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征稱做能力。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的行為方式。人的氣質與人的性格對人的健康與疾病也發生一定的影響。

人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有機體,而且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從事著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與疾病,不僅與自身的軀體因素有關,而且也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有密切聯係。臨床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有害的物質因素能夠引起人的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與此相反,物質因素(例如藥物等)能夠治療人的身心疾病,而且好的心理因素與積極的心理學狀態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或作為身心疾病的治療手段。

健康當然包括心理健康。每一位追求健康人生的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給予精心的嗬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