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曾國藩(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白楊坪(今屬雙峰)人。他早年熱衷於追求功名,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此後十多年間,他究心於詩古文辭、宗明理學,使他成為一名正統的封建理學家,有“儒臣第一流”、“一代儒宗”之稱。 1853年初,太平軍向湖南進軍,鹹豐帝命令吏部左侍郎曾國藩“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曾國藩從此棄文就武,從辦團練開始,募陸軍、水師,創立湘軍。1853年,曾國藩在湘潭發表反革命宣言書《討粵匪檄》,督師東下。4月初,太平軍在嶽州大破湘軍陸師,接著,又在靖港重創曾國藩所率水師,曾國藩悲憤投水,被左右救出。適逢湘軍將領塔齊布在湘潭戰場獲勝,太平軍被迫退出湖南,曾國藩的湘軍才轉為優勢。同年8月以後,湘軍相繼攻陷嶽州、武昌、漢陽,並在田家鎮擊敗太平軍水師,曾國藩從此控製了長江上遊。1855年2月,太平軍反攻,湘軍水師的湖口慘敗,曾國藩再次投水,被左右救出,後率殘部困守南昌。次年秋,乘太平天國天京變亂之際,重新聚集兵力,發動反攻,再次占領武漢、九江、安慶等地。1860年,升任兩江總督。次年,節製浙、蘇、贛、皖四省軍務,分兵三路同時攻取浙江,支援上海,圍困天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曾國藩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1865年調任欽差大臣,對撚軍作戰,因屢戰屢敗,遂自請開缺留營。後任直隸總督,又調兩江總督。1872年六十二歲時死於南京。著作輯為《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一生活動,可分為兩個時期:1811年至1852年為前期,主要從事科舉、研究學問;1853年至1872年為後期,這一時期的活動,使他成為近代軍事史上影響廣泛而深遠的風雲人物。著名的護國軍將領蔡鍔認為:他的“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可見,曾國藩在近代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研究和重視。

從1893年~1872年,曾國藩以近20年的時間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他在世時,有“曾剃頭”、“曾屠戶”之稱,而清朝統治集團則給他掛上“中興第一名臣”的桂冠。這些截然不同的評價,一方麵說明曾國藩手段殘酷,血債累累,另一方麵可以看出曾國藩在軍事策略上確實有高於其他清朝將領之處。

當曾國藩辦團練、創湘軍的時候,正當太平天國建都金陵不久,太平軍即溯江西征。曾國藩的基本對策是:首先集中水陸兵力,消滅進入湖南的太平軍;沿長江北上,略取武漢,扼上遊形勢,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爾後再圖九江、取安慶,擊破天京屏障,斷絕天京糧源,最後圍攻天京。為了實現自己這一整套戰略構想,曾國藩始終在關鍵時期把握住戰略重心。這裏僅舉兩個事例加以說明。

1853年太平軍西征軍進入湖北作戰,鹹豐帝在二十多天內,連下四次詔書,命曾國藩率領湘軍,迅速支援湖北清軍作戰。但曾國藩卻沒有立即出師,而是上奏“暫緩赴鄂”,以專力興辦水師。他明確地提出,隻有先辦好水師,才能出師作戰,否則“賊以水去,我以陸追,曾不能與之相遇,又何能痛加攻剿哉?”鹹豐帝不得不批準創建水師計劃,後當曾國藩埋頭籌建水師之際,鹹豐帝又迫不及待,親自朱批要曾國藩“激發天良……赴緩,以濟燃眉”,但這時曾國藩的水師尚未建立就緒,便以“餉乏兵單”,“必候張敬修解炮到楚,……稍敷配用”為由,再次奏請暫緩出兵。結果,曾國藩在水師建成後,於1854年3月底,在湖南湘潭戰場大敗太平軍水軍,迫使西征軍退出全湘。湘潭戰役後,湘軍從湖南出發,以“建瓴而下”之勢,攻陷武漢,控製了長江上遊,實現了曾國藩第一步戰略計劃。

又如,1858年,翼王石達開率軍轉進湖南,同時撚軍縱橫黃河、淮河流域,威逼直隸,清政府對用兵重點不知所措,有以石達開軍為攻剿重點,主張尾追不舍等議。曾國藩分析當時形勢,認為石達開軍今非昔比,一旦脫離天京,“竄擾楚、粵、流賊之象也”,成不了大氣候,無需跟蹤追擊;“皖、豫諸撚,股數眾多,分合不定,亦流賊之類也”,不足為患。而“逆賊洪秀全踞金陵,陳玉成踞安慶,竊號之賊也”,當全力剿滅,因此提出,“目前要策,必先攻安慶,以破其老巢”,一旦攻下天京,則大局一振,其它各路“賊匪”不難戡定。曾國藩的直搗天京的謀略是有遠見的,不久,清政府接受了曾國藩的主張,命其署理兩江總督,向蘇浙進軍,直搗金陵。

十九世紀前後,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衝擊著軍事領域,不斷引起世界各國軍隊不同程度的改革。在中國,也並不例外,最早推動中國近代軍製改革的,便是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