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振華:希望世界真實理解中國發展階段(2)(1)(1 / 2)

“同舟共濟,各盡所能”

《瞭望》:今年談判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解振華:第一,巴厘路線圖談判已結束,今年主要是檢查如何落實。談判不能像狗熊掰棒子,談完的不落實,然後又談新的。達成共識不容易,增加政治互信更重要,這是進一步談判的政治基礎,所以中國反複強調各國要落實已達成共識,兌現自己的承諾。中國已經宣布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做出很大努力。言必行、行必果,我們的承諾即使有困難,我們也要努力完成。這方麵的工作進展,我們每年都公開透明地向國內國際社會公布。譬如,我國領導人曾承諾加強“南南合作”,近三年我國每年提供1000萬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盡管中國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我們依然認真落實了這一承諾。

發達國家並沒有完全履行自己承諾。

第一,減排力度很低;第二,資金問題還沒有真正落實;第三,技術轉讓相關機構和機製已經建立,也沒有完全落實。我們希望所有國家都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效果,讓國際社會看到我們都在認真地落實之前的談判成果,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礎。所以,這是一次“落實”的大會。

第二,一些國家提出現有的減排措施距離實現控製全球升溫2℃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據一些機構測算,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的累積排放量占70%,發展中國家占30%。但是在目前的減排努力中,發展中國家占了70%,發達國家隻占了30%。因此,發達國家更應該加大減排力度。

第三,新的協議如何遵循公約基本原則。今年預備會上,在解釋“適用於所有國家”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時,我們主張要“同舟共濟,各盡所能”。

“同舟共濟”,就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各國都要積極采取行動。這一責任適用於所有國家。“各盡所能”

就是有區別,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曆史責任、發展階段以及能力來履行相應的義務,也就是我們所堅持的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自能力原則。

《瞭望》:具體問題主要有哪些?

解振華:首先是新協議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並在各談判要素中加以體現。

其次是減排模式問題,《京都議定書》是“自上而下”模式,也就是先確定減排總量,然後分配給各個發達國家。這一方式的缺陷是即使分配了減排量,一些國家也拒絕實行。

另一種方法是“自下而上”,即各國根據自己的曆史責任和能力提出目標,做出承諾,但是又會產生各國承諾的減排量偏低。完不成全球的減排目標的問題。

因此,有的國家提出“自下而上+評審”

的方式,但是對這一方式也有不同意見,提出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問題,實踐中難以落實。

我們的立場是開放的,隻要符合公約的基本原則,我們都願意開展深入的討論,直至取得共識。

第三,法律約束力的問題。新協議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是各國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目前尚無定論。我們主張先內容、再形式,形式服從於內容。新協議各國都要嚴格遵守,不能有例外。

第四,核查的問題。就是各國承諾采取的減緩和適應措施要增加透明度。如何接受檢查?我們主張,各國措施要有透明度,但也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能力。首先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統計監測核查的能力。

第五,發展中國家主張的損失損害賠償問題,等等。

談判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往往細節決定成敗。各國關注點也不同,發達國家關注減排問題,發展中國家則希望適應、資金、技術、透明度、損失損害等一攬子問題共同解決,最後應當是一個相對平衡的方案。華沙會議至少應當確定談判題目、時間表、路線圖。

“所有議題我們都有自己的方案”

《瞭望》:目前,作為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如何應對當下的談判壓力?

解振華:中國堅持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姿態參與談判,所有議題我們都有自己的方案。我們會前已經同發展中國家協調了立場,也同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力圖增加各方共同點,減少分歧,相互理解,遵守多邊規則,共同推動多邊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