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振華:希望世界真實理解中國發展階段(1)(1)(1 / 1)

解振華:希望世界真實理解中國發展階段

中國人均GDP現在僅僅是6000美元,而且還有近1億人口在貧困線以下,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

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將在華沙進行,與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這將是他第七次以團長身份出席聯合國氣候談判大會。

之前,解振華在環保部門履職20餘年,於2006年底開始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主管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從2007年巴厘島氣候大會開始,他一直活躍在氣候談判的第一線,素有中國“氣候部長”之稱。

解振華極富個性的談判風格,給世界各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2011年,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的最後一次全體大會上,他在即席發言中,強烈批評發達國家拒不履行已經做出的各項承諾:“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麼資格在這裏給我講道理?”一席話引得全場掌聲雷動。

10月22日,就華沙氣候大會的焦點問題,解振華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

“博弈已經開始”

《瞭望》:您認為即將開始的華沙氣候談判在整個氣候談判進程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解振華:今年還不是氣候談判的大年,從明年開始,氣候談判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高潮。去年多哈氣候大會主要是談2020年之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和協議,今年主要是談如何落實以往會議的決定及如何推進2020年後實施的新協議。

今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已經發布了評估報告。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1950年以來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這一結論的確定性為90%,這次發布的報告把確定性提高到了95%.形勢如此嚴峻,現在各國已采取的措施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0月剛結束的華沙氣候大會預備會有40多個國家的部長參加,各方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分歧也有共識。其中一些國家還提出,各國要在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2030年之前的減排目標,並且說明過去實際行動、下一步的目標和行動方式。

按照計劃,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應該進入更為實質性的談判,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要達成新的協議。因此,今年談判的主要任務是為2014年實質性談判和2015年完成新協議奠定基礎,各國將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和立場。

《瞭望》:中國對2020年以後新協議的談判有怎樣的期待?

解振華:希望新的協議是務實的,為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從根本上來說,應對氣候變化包含兩個方麵,其一,為減緩氣候變化而減少排放;其二,發生氣候變化以後提高適應能力。中國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也是“貢獻者”。

說是受害者,是因為近幾年來極端氣候事件引發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最近10年,中國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有7.6萬人死亡,造成了多達4.7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因此,中國需要加強預警預報係統、防災減災體係的建設,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說是“貢獻者”,是因為中國目前是第一排放大國,總排放量占全球25%以上,每年新增的排放量也不少。這是發展階段決定的,中國正處於工業化接近完成的轉型發展階段,而城鎮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客觀上決定了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會增加。但是這種增加並非沒有約束,中國已經積極采取措施,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速度,爭取早日穩定。

進一步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變化問題與資源、環境問題同根同源,因此,中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國際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應對氣候變化與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與中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正在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