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戰略基礎性研究支撐
《瞭望》:目前中國企業對低碳問題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如何解決?
潘家華:現在並非所有企業都很積極,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企業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現在我們缺乏碳排放硬約束,企業沒有足夠的壓力。但是,一些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已經開始在其中尋找商機。這次我們去參會也有企業報名,企業去談判現場主要是了解談判焦點所在,了解各國的立場、經驗和新的做法,那裏主要是一個交流展示的平台、獲取信息的場所。
從長遠來看,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嚴峻。事實上,這已經造成了我國在對外貿易時出現的“貿易壁壘”、“碳關稅”及“碳標簽”等一係列問題,而我國部分企業在這些問題上認識不夠深,對國際競爭的方向把握不夠明確,所以,我們的企業還未開展相應的應對措施。這與我們目前的製度關係很大,而製度建立需要戰略基礎性研究支撐。
《瞭望》:中國目前在氣候變化方麵應該如何加強戰略基礎性研究?
潘家華: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麵的研究其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中國冰川學和氣候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目前就擔任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
我們以後需要著力加強的研究有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溫室氣體濃度與溫升之間的直接關聯。這在目前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第二,中國疆域廣大,應對中國不同地區之間氣候變化程度的差異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把握中國氣候變化的具體情況。
第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如何更好地適應加強研究。現在台風、幹旱、城市內澇、海平麵上升等很多問題對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我們的應對並不是十分成熟。
第四,中國作為排放大國,還需要多大的排放空間,我們的減排空間有多大,在國際上可以承諾到什麼程度,怎樣才能更好地減排溫室氣體。
第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國應當研究如何與發達國家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創新方麵的合作,如何與發展中國家進行發展路徑創新方麵的合作。
此外,我們的科研人才體製也應改革,這樣才能更有利於科研人員進行富有前瞻性、連續性、戰略性、獨立性的研究。(文/溫泉 李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