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新政重在落實
對《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防治計劃》)的討論已經成為時下的輿論熱點。這一被成為“史上最嚴厲”的治霾新政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聯防聯控等多個層次都設定了詳細目標,內容之全、目標之嚴,在空氣汙染治理史上前所未有。
如何將一項目標宏大的政策落實為切實的行動,是治霾這場長期戰役的關鍵所在。現實官場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案例太多了。尤其是此次治霾之措攸關地方經濟利益,更要嚴防“好經”被和尚念歪了。
這樣的擔憂並非多餘。以重工業超標排放治理為例,今年年初,環保部對華北地區298家鋼鐵企業進行“家家必到”的全麵排查,七成以上的鋼鐵企業未按標準排放汙染物,存在超標排汙的問題。許多鋼鐵企業即使安裝了汙染治理設施,出於成本考慮也並未正常運行。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空氣質量最差的十大城市中,華北地區總是會占據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為落實《防治計劃》,中央已經為京津冀地區設立了淘汰落後產能的目標,但從政策出台的艱難過程看,未來執行將麵臨不小的考驗。盡管地方政府簽訂了目標責任書,但如何考核治理的進度和結果,尚無具體的辦法,需要更加明確的實施細則。
又如建築工地揚塵治理,按照本地排放源計算,北京PM2.5中五分之一來自揚塵,但是,這一問題涉及環保、市政、住建、城管、公安、交通等多個部門,“九龍治塵”的格局讓揚塵治理成為北京治理空氣汙染的一大痼疾。此次治霾新政要克服這一老大難問題,需在治理機製上下功夫。
當然,治霾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走極端。最近北京出台《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規定當發布空氣汙染紅色預警時,機動車將實施單雙號限行措施。應急可以,但切忌因慣性異化為目的。還有炒菜推高PM2.5的“高論”,都讓人難以理解。治霾是好事,但不能以犧牲老百姓生活的舒適度和便利性為代價。
進一步而言,治霾事關全民,不是政府一家的事,也需要每個社會個體參與到這一行動中來。客觀地說,目前,社會低碳意識和行動是不夠的。以出行為例,北京市小型車出行距離5公裏以下的占40%以上,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自行車等低碳方式代替,這反映了我們綠色出行觀念的落後。如果每個人都隻希望在治霾中搭便車,而不願承擔治霾的責任,那麼最終為汙染埋單的還是我們自己。(文/李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