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警惕商業誠信的“塔西佗陷阱”(1)(1)(1 / 1)

警惕商業誠信的“塔西佗陷阱”

如果你在某地鬧市區餐館點份“肥牛”或者“羔羊”肉下火鍋,湯麵立馬出現一堆濁沫,剛剛還紅白分明的肉卷在鍋中四分五裂,那麼你就有可能中招了。

近年來,曾經風靡各地的“涮肉”開始被監管部門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去年以來,多地警方連續破獲假冒牛、羊肉大案,執法人員發現不法分子使用鴨肉、狐狸肉、水貂肉、鼠類肉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製品冒充羊肉銷售。為了增加“雜肉”的風味和耐煮性,造假者使用牛羊油浸泡或添加明膠。更有甚者,還有人添加胭脂紅、硝鹽等有害物質打扮“賣相”後兜售。而在銷售環節,包括“卜蜂蓮花”等大型超市在內的門店也牽涉其中。

中國的當代經濟生活中,商業領域誠信缺失,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各色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行徑不僅遍及城鄉,還出現了從小食品、小建材、小塑料、小洗滌、小加工等“五小”作坊向大店、名店甚至跨國公司蔓延的態勢,有些監管部門和一線執法人員倍感束手無策甚至變得麻木。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全國多地采訪,受訪專家指出,嚴重的市場失信行為不僅擾亂經濟秩序,更經過形形色色輿論傳播後不斷侵蝕道德底線。古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指出,當社會主體公信力喪失時,無論做好事還是壞事、說真話還是假話,都會被人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當前,“塔西佗陷阱”正在逐漸演變成巨大的社會隱憂,需要警惕一些人什麼都不信、好壞都不信,甚至信壞不信好,對外界失去信任並遷怒於政府。

“三十六行,詐騙為王”

除了食品造假,其他商業領域坑蒙拐騙花樣更多。

長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隊食品安全警察大隊副大隊長熊海軍介紹,他們近年查獲的一起涉案金額數千萬元的製作假酒大案,發現不法商販高價收購真酒瓶,買來帶有逼真防偽標識包裝盒,使用普通白酒勾兌高檔酒,用“瀘州老窖頭曲”和“二曲”勾兌“國窖1573”和“五糧液”、“水井坊”。造假分子與一些公款消費多的單位、高級酒店采購人員勾結,組成知假買假共同體攫取暴利。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的商場坑蒙拐騙技巧,令人匪夷所思:

一位文物鑒賞大家坦言,如今書畫古玩拍賣市場存在“不騙掙不到錢”的潛規則,有拍賣公司拍的很多都是假古董,翻來覆去拍上若幹輪,假的就“拍成了真的”。

在信息化領域,不法分子與某些硬件製造廠家、電信運營商“勾搭成奸”,使用高科技設備、運用概率原理大舉發送詐騙信息。長沙警方前些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李某,落網前發出一批“請將貨款打入某某賬號”的群發短信,結果異地人海中一位正準備給朋友彙款的市民馬上“中招”,轉眼就彙來了40萬元。

在食品領域,有人用工業鹽製作“加碘精製鹽”,其中所含亞硝酸鈉人攝入3克可致人死命。有人為了讓幹辣椒顏色亮、賣相好、不發黴,用致癌的工業硫磺熏。

其他還有豬血豆腐中摻甲醛、雙氧水泡幹牛筋等;在資產、產權評估方麵,則標準設置隨意、估價隨心所欲;在金融市場,信用卡惡意透支、偽造變造銀行票據詐騙、假網絡銀行轉賬、證券黑市、非法集資等手段不斷翻新;在企業經營領域,偷稅漏稅、會計造假、欺詐上市、操縱利潤、惡意透支等屢見不鮮;各類生意往來中,惡意合同違約、逃廢債、假破產等比比皆是。

據商務部2011年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簽訂的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隻有50%,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6000億元。本刊記者走訪中所接觸到的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這一狀況近年來仍改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