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警惕商業誠信的“塔西佗陷阱”(2)(1)(1 / 2)

“啥還能買,誰還可信”

今年“3·15”期間,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工商係統共立案查處侵權假冒案件12.04萬件,其中依法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大案1576件,比2010年翻了兩番多。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商業誠信缺失在如下層麵呈現扭曲民眾價值取向、侵蝕道德底線的趨勢:

一是,誠信個體行為“片段化”並淪為“道德孤島”。信守承諾、堅守道德底線的單位和個人,不僅同盟者越來越少,關注、理解和讚同的聲音也日漸式微。當堅守誠信被視為“犯傻”、“另類”後,守信淪為一座座“道德孤島”。

二是,出現築起信任高牆的“囚徒困境”。上海市社科院2011年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會“吃虧”。同期上海另一項調查顯示,部分青少年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時強調實惠實用,道德界限模糊不清。有專家分析指出,有的民眾反感不誠信,但又多不願站到道德高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誠信或者不首先誠信”,社會有陷入信任“囚徒困境”之憂。

三是,需要警惕的是,什麼都不信、好壞都不信的“塔西佗陷阱”逐漸顯現。近些年,惡劣商業失信行為頻繁衝擊道德底線,導致社會上開始出現“什麼都不信、好壞都不信”的想法。

中國社科院近年開展的調查顯示,約70%的中國人不信任陌生人。湖南師範大學一位教授指出,要警惕有的人對利益不擇手段地追逐,甚至以踐踏他人的幸福來滿足私欲,這會導致社會道德觀、價值觀的沉淪,使民眾感到生活大環境缺乏信任、謊言充斥、沒有安全保障。“這種情緒一旦蔓延,後果非常嚴重。”

監管需“壯士斷腕”

多位受訪專家和群眾寄希望於依靠監管來提升社會特別是商業領域誠信的水平。但監管部門和執法人員亦有難處與困惑。

“我們隻有幾個人,要管的商戶上萬家。走馬觀花跑一輪都要花上幾個月,能查出啥問題?”一個大城市工商所所長兩手一攤,無奈地說。

記者接觸的一些監管機構負責人和執法人員認為:“初級階段,必然沒治”。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商業失信的出現有其必然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到“下一代”,這一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但受訪專家提醒說,在“沒治論”、“必然論”的影響下,當前有的部門和地方,對商業誠信的製度設計,往往帶有部門或地方利益色彩。在執法層麵,有的執法者易消極不作為甚至充當商業欺詐行為的“保護傘”。如此一來,公共管理維護商業誠信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多位企業界人士認為,每次一個行業出現一個商業欺詐典型案例,如果真抓嚴查、依法打擊,都是一次提高行業甚至社會誠信意識和水平的機會。但有的部門、行業或地方,往往從局部穩定或者經濟利益著眼,“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僅錯失了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教育社會的良機,還易使失信企業更加有恃無恐,誠實守信的企業也被拖下水隨波逐流。

“政府狠抓商業誠信,要從典型案例入手,要嚴格依法辦事,不要怕一時一事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產生的短暫影響,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山東省榮成市泰祥集團金融部經理馮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