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誠者得其利”
讓“誠者得其利”
唯有建立讓“誠者得其利”的體製機製,講誠信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農民夫婦公債私償、子債父償;5年起早貪黑的艱辛,隻為替攜款潛逃的生意夥伴還債;內銷出口一個標準,義無反顧銷毀價值千萬元的肉製品;街頭“無人商店”,成為無聲的“誠信講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地采訪,接觸到一批誠信模範人物和單位,倍感誠信的精神豐碑,就植根於我們身邊。一些誠信人物和單位建議,建立讓“誠信者得其利”的體製機製,講誠信的人才會越來越多;而強化宣傳和教育,誠信這一社會正能量才能自然湧流。
凡人善舉一諾千金
60多歲的老人何林、魏美雲夫婦,家住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梅花鎮修宜村。2005年,何林的兒子何路明因患癌症去世,兒媳也隨即改嫁,留下欠村民和信用社的47000元債務以及3個年幼的孩子。
“家裏的頂梁柱都倒了,你們謀生要緊。”有債主寬慰兩位老人。“人死債不爛,子債父母償。”何林、魏美雲夫婦卻這樣回答。8年來,何林、魏美雲在建築工地做雜工、吹嗩呐甚至撿破爛,邊養家糊口,邊慢慢還債。
今年7月,他們償還了欠信用社的最後一筆債務。“一共2000多元錢,除了幾張百元鈔票外,其他都是10元、5元和1元的小票子,誰見了都會肅然起敬!”道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工作人員何衛明說。而此時的何林,因患腦萎縮等疾病,每天靠喝3碗穀酒來避免渾身顫抖。
在湖南省寧鄉縣城關沙河綜合商貿市場一隅,今年68歲的南鳳枚、70歲的廖立成夫婦租住在一間麵積僅十多平方米的老舊民宅裏。他們的臥具是一張用杉木邊角料釘的簡易雙人床;沒有桌椅、櫃子,洗好的衣服在室內晾幹、晾幹的衣物在牆角堆放。
寧鄉縣壩塘鎮保安村村支書鄭海軍介紹,上世紀90年代,農村儲金會風靡一時。黨員、時任村婦女主任南鳳枚,被推舉兼任村“互助儲金會”會計。2002年,各地“儲金會”都難以為繼,上級安排由基層組織負責善後。
“大家把血汗錢、救命錢、養老錢存進來,不能在我手裏變成爛賬!”南鳳枚宣布了一個令全村人震驚的決定,“隻要我人還在,‘儲金會’存款連本帶息我個人負責到底!”10年間,兩位老人靠開便利店小本經營,不顧疾病纏身、喪女之痛,還清了58戶村民共計51601元本息。
在商言商“視信如命”
“在商言商,無商不奸”是很多人經商時“不誠信”或者“不首先誠信”的借口。但是,記者在湖南、山東等地采訪,發現一些商人誠信做人,對生意夥伴、員工、顧客說到做到;誠信興業,追求口碑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