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可以嗎
在家上學可以嗎
這條路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好走,在中國,由“另類”家長們選擇孩子在家上學的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其中粵、浙、京三地人數排名前三。
北京女孩徐安苒,在公立學校讀完初一,從初二開始在家上學。她說:“這個選擇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是興趣。上初中後的大量精力要消耗在往返路上,沒有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真正有意義的事,在家上學可以發展自己的許多愛好。”
“我兒子15歲時就要回家學習,這一學已經三年了。”壹基金秘書長楊鵬說,孩子退學起因於他對一篇課文的內容提出不同意見,結果,生來愛表達不同想法的孩子成了老師的眼中釘,甚至被老師罰站過兩個小時。
公眾對教育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催生了“在家上學”的教育形式。這種以家庭為主要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在台灣的教育表述中,被歸為“自主學習”。與體製化、標準化、大批量的學校教育不同,由家長和學生一起嚐試學習的個性化、家庭化,是在家上學的最核心價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說,家長為孩子選擇在家上學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逃離應試教育,保護孩子免受傷害;二是為“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勇於挑戰現況,不人雲亦雲,積極擁抱未知,當一輩子的好奇寶寶”。
並非總是在家啃書
知道徐安苒在家上學,她的朋友都會發問:你會不會累死?爸媽幫不了你怎麼辦?容易得自閉症嗎?麵對這些問題,徐安苒介紹了自己的四個學習途徑:一是通過專門的在家上學網站,付費學習在線課程;二是通過co-op(一種互動合作形式)加入由若幹在家上學家庭組建的小組,由父母本人或者聘老師授課;三是參加周末的課外補習班;四是利用網上的公開課完全自學。
“一些網上課程編排係統、講解詳細,還有討論環節。大家一周在co-op聚兩次,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問同學和老師。”她說,“我在co-op學過語文、數學和英語,感覺特別好。”顯然,她所描述的在家上學,並非總是在家啃書,而是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得到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她拓展了朋友圈,所結識的朋友,有在家上學的,也有公立學校的,而且她的朋友不限年齡,有研究生還有大學老師。
為了豐富自己的經曆,她還在為打工子弟服務的社區中心做誌願者,每周一個上午教語文或數學。這樣,她又多了一群在學校上學的小朋友。徐安苒說:“這些孩子的物質條件不太好,我接觸到社會的這一端,對自己的認知和能力都是一個極好的鍛煉。還有一次在英語夏令營做翻譯誌願者時接觸到的幾名美國女生,後來也成了我異國的好友。”
對在家上學最大的擔心,莫過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化、合作性。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學研究所所長黃震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家庭教育實踐為此釋疑。他帶孩子爬山,有一次一天走了26公裏,孩子第二天還是活蹦亂跳的。他還帶孩子參加野戰訓練營,活動了七天,孩子高高興興返家。他認為到大自然中成長比圈在教室或家裏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黃震表示:“孩子的成長不會孤獨。”因為他的孩子有很多在校上學的朋友。他把科技館當作孩子重要的學習課堂,孩子8歲開始就獨自坐地鐵去科技館學習體驗,以致今年暑期到科技館報名做小小誌願者時,把科技館工作人員嚇了一跳,他們打電話問:“你孩子一個人來了,出了事誰負責?”他答:“隻要放手,孩子的自理能力會比大人們想象的強得多。”
科技館每周有“大家講堂”,他的孩子自己上網報名,然後就自己去聽課。黃震說:“有些課程我承擔不了,會請一些家庭教師。在課間休息時,孩子就給老師描述自己的移動車房計劃,孩子說現在北京的天價房很多人買不起,發明車房是希望那些流動人口可以有地方住。孩子滿3歲時,我就嚐試讓他當小老師,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對這種換位,小孩子很有興趣。”
“自學並非隻有一種模式,所以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特性和自己的能力選擇最適合的課程和學習方法。比如對學習才藝的態度,最好是家長既不強求必須達到什麼水平、等級,也不放棄對孩子努力和堅韌品質的培養。”楊東平說,這樣的教育其實成了一種修煉,施教者不僅要有強大的內心、先進的理念,還要有睿智而縝密的設計,以及包容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