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安:打造“新絲路”樞紐港 (1)(1)(1 / 2)

西安:打造“新絲路”樞紐港

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上海自貿區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訪問中亞時,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信號。”區域經濟專家、《歐亞大陸橋藍皮書》主編李忠民教授認為,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上海自貿區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因為經濟帶會使中國西部地區更多生產要素流動起來,跨行政區域的貿易區建設也將帶來一係列經濟體製變革,進一步帶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

西安交通大學發展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馮宗憲教授說,如何更好地推進中國向西開放,提升中國與歐亞國家經濟合作水平,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省份、城市積極思考的課題。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陝西省西安市正在積極打造以西安綜合保稅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為支撐的西安國際港務區,力圖發揮地處新歐亞大陸橋黃金節點的優勢,承擔“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開放的物流樞紐重任。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尖兵陝西處於內陸地區,不靠邊、不沿海,在以海運為主導的國際貨物運輸模式中,陝西的物流成本相對較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陝西地處我國東西結合部,西安與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都有良好的通達性,是全國重要的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鐵路、公路、航空和信息樞紐,這些都為西安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樞紐打下了一個良好基礎。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之前,陝西省、西安市已在積極探索,如何讓內陸地區也能享受和東部沿海一樣的發展機遇,西安國際港務區應運而生。2008年4月,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正式成立,全麵啟動西安國際內陸港建設。

西部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釗告訴記者,西安國際港務區的建設模式,就是國際上通稱的內陸港,又稱“無水港”。一般來講,內陸港就是一個大型的內陸集裝箱中轉站,同時具備報關、檢驗等綜合配套功能的貨品集散地。海關、檢驗檢疫部門進入港區行使監管職能,在內陸港即可辦完一切進出關手續,貨物進了港就等於進了關,出港即是出關。

西安市副市長、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韓鬆介紹說,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已經具有完備的國際港口運行機製和通達全球的國際物流條件。向東通過沿海港口強大的航運能力,與日美韓市場結合;向西通過霍爾果斯等沿邊口岸與中亞乃至歐洲經濟連通,這一國際貿易網絡大大拓寬了西部地區經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渠道。

截至今年9月,西安國際港務區進出口貿易額已超過9億美元,僅今年就實現進出口貿易額近3億美元,業務輻射陝西全境以及甘肅、寧夏、河南、內蒙古、山西等周邊省份。塔塔特鋼、中化集團、日立永濟、日本兄弟標準、陝鼓集團等102家企業在西安綜合保稅區開展國際貿易、保稅物流等業務。

在今年歐亞經濟論壇舉辦的專題活動“歐亞大陸橋物流合作分論壇”上,日通國際物流(中國)高級經理馬卡斯·霍爾茨根、德國不萊梅航運經濟與物流研究所漢斯迪特裏希·哈西斯教授等多名國內外物流業界專家和企業家都表示,建設國際內陸港對於西安來說意義重大,作為陝西、西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平台,西安國際港務區已經成為陝西、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