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型升級”主抓六大任務(3)(1)(1 / 1)

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之間的差距很大,不同區域協調發展的潛力也很大,為轉型升級提供了回旋餘地。現在東部地區人均GDP已經超過9000美元,西部地區剛到5000美元,個別省份才到3000美元。

在此背景下,權威人士認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規劃。東部地區應實現在轉型中升級,中西部地區應在發展中升級。對此要繼續推進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具體要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

權威人士認為,東部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具備了淘汰落後產能、實現升級換代的條件,應該抓住機會,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他特別指出,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的一些地方,底子薄、條件差,發展相對滯後,但也不能繼續搞低端產業、落後產業,完全可以探索高起點的好路子,探索不同於東部的新路子。

此外,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思路、開發模式的重大轉變,是國家區域調控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創新,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曆史性影響。為此將圍繞著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和建立健全銜接協調機製等方麵推進相關工作。

“在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妥善處理好‘好’與‘快’、‘趕’與‘轉’的關係,把開發與開放、發展與轉型更好地結合起來,不能貪多求快、貪大求全。”權威人士說,隻要科學合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有廣闊天地,打造新的增長極也大有文章可做。

努力構築“生態安全網”

近年來,一些汙染事件頻頻發生,已經成為發展不能承受之重。汙染的問題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一方麵在於缺乏環保意識,缺乏生態文明的意識。一方麵則緣於法製不夠完善。不少高汙染的企業寧肯交罰款,也不下決心治汙,“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權威人士指出,如此下去,很難擺脫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也難以走出汙染-治理-再汙染-再治理的怪圈。

不僅如此,不少地方出於GDP的考慮,對汙染企業睜隻眼閉隻眼。權威人士指出,發展與汙染的確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這個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化解、轉化的。可以從三個方麵著力。

其一,全麵促進資源節約,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麵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係,提高資源產出效率。

權威人士指出,積極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必須提上各地政府的議程,動真格,真抓實幹。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四化”的全過程,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間格局。要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築、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控製能源消費總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其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抓住嚴重損害群眾健康和社會反映強烈的水、土壤和大氣汙染問題,切實加強綜合治理,讓人民群眾能夠喝上幹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

其三,促進生態保護和修複。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麵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係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可以說,現在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一個地方環境好了,宜居了,不僅吸引遊客,也吸引投資者。把土地、水、空氣全汙染了,不僅老百姓受不了,投資方也會跑路。”權威人士說。(文/王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