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有關他的生平事跡已難詳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

據考證,老子曾做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書的史官。由於這樣的原因,老子不僅熟諳典章製度,對政治上的興亡治亂也多有見聞。

老子感到周王朝的衰亡已在所難免,於是便棄官西走,據說他西出函穀關,騎著青牛,到過我國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後來不知所終。

老子經過函穀關的時候,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這就是他惟一的著作《老子》。他的思想主張,大部分也就保存在《老子》這本書裏。《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一共隻有五千多字。後來的人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因為這本書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另外又有稱它為《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目前學術界傾向這一觀點:《老子》一書並非老子親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都是老子的。它的成書時間不會晚於戰國中期。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但比較艱深難懂。後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漢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雖然經過後人的增訂補充,但《老子》一書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創見。通過《老子》這本書,可以了解老子的哲學、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古人以為宇宙間的事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稱為天帝。天帝是有意誌的,它有知識,能喜能怒。

到了春秋時期,這種“天帝”觀念開始起了變化。因為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對於天帝統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懷疑,老子就是較早地從哲學方麵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認天帝的存在之後,接著提出了一個“道”是天地萬物本源的學說。

老子認為一切都在“道”中,不過在一切還沒有從“道”分化出來的時候,隻在一種細微原始的狀態下存在。

老子認為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即“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在這些階段中,“道”和“德”是基本的,“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些論點都表明,萬物的形成和變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誌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種預定的目的。這是老子最早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思想反映。

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從觀察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社會曆史與政治方麵的成與敗、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麵的相互關係的角度,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

老子首先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之中的。

按照老子萬物皆生於“道”的自然觀,老子卻又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隻是一個反複的循環而已。

而且,老子還認為萬物的生滅變化是沒有窮盡的。

他又認識到,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麵。接著又提出,對立的雙方是互相轉化的。

《老子》一書還深刻地論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

老子發現並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看到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不完備的、自發的、樸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仍然有形而上學的觀點。

在認識論上,老子分別提倡“為學”與“為道”兩種方法。《老子》中說“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說什麼事情都不幹,而是要無所為而為,就是要順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