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從他的認識論出發,在《老子》一書中提出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描繪了他所認為的理想世界的圖景。
老子反對任何進步的東西,他把曆史前進的產物看作是“有為”。不僅在理論上反對“有為”’,並且認為“有為”在實踐上必然失敗,即《老子》中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走以取天下”。
為了反對“有為”,老子主張“無為”。他認為“有為”是從“無為”墮落而來。《老子》中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他就認為應該用這種無為而治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他認為理想的統治者治理國家,是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幹涉他們。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來,虛無的東西才是最有用的東西。道本身就是空虛而不見的東西。
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東西來治理國家。他反對重稅,反對強大的兵力,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認為這些都是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
老子告誡統治者,如果違反了無為而治的原則,就會引起人民的變亂,以至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
老子又主張愚民政策。
從無為而治的觀點出發,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乃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老子》中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陣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種理想社會,是遠古的原始社會,這自然是不可能出現的。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戰國之際,戰爭頻繁,生活動蕩不安,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是違反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它是一種保守落後的思想。
老子否認天命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來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並且把天地萬物的生長、運行和滅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並沒有什麼神的意誌在支配。這種思想對我國古時的“神造萬物”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老子提出的對立雙方互相轉化及物極必反等辯證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是極為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們特別珍視和驕傲的一份曆史遺產。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與社會曆史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幻想,還有他的哲學思想中形而上學的東西,都是他思想體係中的不足。但不能因此否認老子的成績和曆史地位,老子仍然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說對我國封建社會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老子》一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喜歡閱讀的著作。
我國古代哲學家,研究人生的問題比較多些,而對於生活的態度、道德的修養等問題,注意的則較少。老子關於道的學說,第一次提出了比較係統的宇宙觀,對後來的哲學家有很大的影響。
在政治方麵,漢朝初年的黃老學說提倡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為內容的一種政治學說。曆代的封建統治階級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闡明的駕馭臣民的法術,來加強他們的權力,鞏固他們的統治。
老子的道家本與張道陵創於漢末的道教互不相幹,道家是哲學派別,而道教是一種宗教,但張道陵為了吸引群眾的注意和信仰,尊老子為“太上之君”,《老子》也成為了道士們誦讀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