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禁接私活 治標難治本(1 / 1)

禁接私活 治標難治本

關注

鑒定界遍地的“故宮專家”走到盡頭了?近日,故宮博物院發布聲明:“凡在職、離退休人員參加社會文物鑒定等公務性活動時,都應獲得故宮博物院的書麵授權。凡沒有書麵授權的,均屬個人行為,其後果由本人承擔,故宮博物院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去年以來,文物市場上先後出現兩件著名的贗品,一件是金縷玉衣,估價24億。一件是漢代玉凳,拍出2.2億高價。這兩件“寶物”的鑒定均有故宮專家參與。一時間,社會輿論對虛假鑒定反映強烈。正是這種鑒定亂象中裹挾著故宮專家,令故宮博物院聲譽受損,於是才發出上述聲明。

此聲明被認為是對頭頂“故宮專家”身份幹私活之風的一項禁令,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民間各種打著“故宮博物院專家”旗號進行鑒寶活動的亂象。但是,此舉能否奏效?一時間眾說紛紜。

業界人士回應稱,此舉可令民間對文博機構和文博專家有更客觀的認識,但實際上部分專家“接私活”的現象不可能杜絕。也有人指出,故宮博物院的“禁令”不單涉及故宮在職人員,也包括離退休人員,且禁令中提到其後果由本人承擔,故宮博物院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說法,令人尤為疑惑:“這明顯隻是撇清責任,並沒有說清違反者將受到如何的處罰。”對於禁令所可能起的控製作用,以及故宮博物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說辭,人們多少有些失望。

據了解,專家四處走穴,主要有三個去向:一是很多鑒寶類電視節目需要專家“撐場麵”;二是某些機構經常搞一些鑒寶活動,靠專家吸引眼球;三是部分商家喜歡請專家對自己所售的藝術品下個結論好抬高身價。幾乎每一項,“專家回報”都是豐厚的。

例如“鑒定證書”的費用,如果是故宮博物院專家的鑒定證書,最高行價為3000元。而市場上普通專家最便宜的鑒定證書則為兩三百元。這個價格並不固定,根據每場鑒定的專家等級、鑒定規模和雙方商談的結果而定。這些證書多數不是真證書,即使蓋有鋼印,實際上或者是機構並不存在,或者是盜用了正式機構的名號。再比如,書畫鑒定費,跟部分畫家的鑒定收費標準一樣,很多專家要求收取真跡市場價格的10%,即一件150萬元的作品,畫家為其證明時要收取15萬元!在利益的誘惑麵前,專家不能不心動。另一方麵,我國尚未建立文物鑒定資格管理製度,鑒定資格準入和鑒定行為監管體製尚未確立,加之鑒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難以杜絕受利益驅使隨意開具鑒定證書的現象。

明文限製專家“走穴”是好事情,證明有關機構開始重視這種擾亂市場的行為。然而,市場利益的驅使、法律漏洞的存在,使這一不具有法律製裁效力的規定,顯得力不從心。如真要從根本上杜絕鑒定亂象,則不外乎兩點:收藏者需對藝術、文化、書畫有透徹的學習和研究,免受專家誤導;政府需製定完善的法律製度,嚴懲打著“故宮博物院專家”旗號進行鑒寶活動的亂象。如此,收藏市場或可昌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