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發現

河北邯鄲出土3000尊1500年前佛像

近期,中國社科院考古學家在河北邯鄲境內挖掘出土近3000尊東魏和北齊王朝時期佛像,距今大約1500年曆史。中國社科院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此次發現是自1949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同類發現。這些佛像大多是由白色大理石和石灰石雕刻而成,許多已斷裂。此次挖掘地點位於東魏和北齊王朝國都鄴城外。專家稱:“這些斷裂的佛像可能是從過去的一些寺廟廢墟中收集而來並掩埋於個大坑中。”在某些情況下,佛像也有可能是虔誠的信徒在危險時刻自己掩埋的,“在其他一些遺址上發現的碑銘顯示,有些古老的破碎佛像並不隻是簡單地掩埋於大坑中,而是以一定的程序虔誠地埋藏。”

新疆發現高等級漢式古城遺址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與新疆策勒縣文物保護工作者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進行文物考察時,意外發現處具有漢式風格的“高等級”古城遺址。古城位於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城北的沙漠深處,大部分已被流沙掩埋。古城大致呈南北向坐落,形製布局為四重城牆結構。最內層城牆東西寬14.6米,南北長17.8米,厚1米。第二重牆構成內城,至少可以看到有兩間建築遺跡。內城外矩形圍繞著較寬的第三重牆“林蔭道”。最外側是第四重牆--蘆葦耙子牆。初步測算,古城遺址內城麵積至少有4000平方米,而遺址區的分布麵積超過65000平方米。專家稱此次發現的古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古城遺址調查中發現的最完整古城。

西安出土西漢貴族墓內設積沙防盜機關

近日,在陝西西安市北郊的一處車庫施工現場,9座漢墓重見天日。在規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中還發現了漢代流行的防盜開關——“積沙”,這是為了防止盜墓賊而設計的機關。在修建時就用大量沙子圍填墓室,一旦盜洞掘至沙層,流沙即會湧出壅塞盜洞甚至埋斃盜賊。從墓葬形製與規模看,該墓屬大中型墓葬,墓壙開口雖被破壞,但底部邊長近8米,寬近5米,尤其是用20厘米厚的石板構築石槨,顯示了該墓主人不同尋常的地位。出土器物中殘存的6件釉陶鼎、2件青釉瓷壺、銅灶等也體現了墓主人較高的社會地位,據此考古學家推斷墓主人至少為高級貴族官吏,甚或位至列侯。

湖南新化清代滿文匾成江南罕見曆史文物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上溪村

楊氏宗祠的塊清代滿文匾,近日來引起人們濃厚興趣。楊氏宗祠始建於明末清初,為新化境內保存最好的宗祠。該宗祠內發現的滿文匾長約1、7米,寬約0、4米,綠色字體寫在醬紅色漆木板上,木板成弧形,可以掛在大屋柱上。匾的主體寫滿文,落款是漢字“愚兄滿琪拜書”,後加蓋“滿琪”、“臣心如水”小篆印。據悉,該匾屬於清代官員楊世福。 楊世福於1796年任河南同知。任職期內,主持開浚洛、嵩二縣新舊21條渠道,增加灌溉麵積21萬餘畝。嘉慶帝遂召其進殿,加官進祿褒獎他,並賜“皇恩浩蕩”禦匾一塊。皇室人員滿琪錄嘉慶帝對楊世福的褒獎詞“臣心如水”,製滿文匾相贈。1824年(道光四年),楊世福因病告老還鄉。途中,遺失“皇恩浩蕩”禦匾,僅帶回滿文匾。楊氏宗祠連同滿文匾,被楊氏族人保護至今,在不經意間成為江南罕見的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