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臥原是“竹夫人”
物誌
作者:秦晉
古代文人的一些文房小物,如今已經在書齋中消逝,而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卻為現代收藏界所重視,但那種伴著書香的精致與優雅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大約出現在北宋,時稱筆幾。
小琴承臂筆縱橫,
章草真行隨所欲。
北宋後期江西詩派著名詩人謝瘑在其《次韻郤子中所藏筆幾》詩中的寥寥幾筆,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對臂擱的較早描述。之所以若此,大抵是宋以前的席坐時代的書案既矮又小,容物不多,席坐書寫之際,則它既不宜為憑,也不足為憑,因此那時候的書寫自然是懸肘、懸腕,當然用不到臂擱。
臂擱在北宋文房諸器中似乎不大引人注目,見於吟詠者並不多。南宋末年文人林洪《文房職方圖讚》一書,給了它一個有姓有名的稱呼“竺秘閣”:“名馮,字可馮,號無弦居士”。“馮”是“憑”的古字,“憑”意為依著、靠著。此竹可憑,清楚點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而從“無弦居士”這一信息也可看出,當時臂擱的樣式和古琴差不多,隻是沒有琴弦,而且很小罷了。
宋代臂擱實物,所知隻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傳世品,形如半剖的竹段,底邊四角微凸。光素,滿施官窯天青釉,釉凝厚溫潤,麵有稀疏的淡色紋片,略有縮釉小眼。兩底邊上有細支釘痕四枚,四角無釉露胎呈褐黑色。器底有乾隆四十二年隸書禦題詩,所謂“瘦金筆法擱臂肘,羲之懸腕或弗取”,算是說出臂擱的一點道理。
如今了解臂擱雅趣的人並不多,有人甚至不知道它為何物,有何用途。即便是喜愛揮毫自娛的人,現在還在使用臂擱的也寥寥無幾。而這個已經退出現代生活的小玩意兒,在古代工藝品拍賣市場上進入了越來越多藏家的視線。
一
在紙張發明以前,竹子曾是書寫載體,與書寫工具“臂擱”名稱的由來關係密切。據說在古代,臂擱被稱為“秘閣”。《長物誌》、《考槃餘事》、《竹人錄》中有載,“秘閣”指的是漢代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由漢代秘書監掌管。漢魏時期,“秘閣”成為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省的別稱。而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家藏書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本片,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木片後來也被代稱為“秘閣”。再後來,人們將用來枕臂的竹片沿用“秘閣”一名。宋代除崇文院,尚設秘閣收藏善本與書畫,也設秘閣、秘閣校理等官職管理秘閣事物,並無將秘閣稱為文具之一的情事。到了明清,“秘閣”的基本用途就是擱臂。明晚期高濂《遵生八箋》中對其描述堪稱詳盡。他說:“秘閣有以長樣古琨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秘閣,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墨漆秘閣,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餘,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此為秘閣上品。”明人文震亨之清賞名著《長物誌》一書也說:“臨書枕臂之具曰:秘閣,亦日臂擱。”“秘閣”與“臂擱”讀音相似,於是逐漸隻稱“臂擱”了。
臂擱的出現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係。過去,人們用的是毛筆,書寫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會沾到字跡。於是,文人們發明了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擱。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據聞,古代大考——科舉考試時,為防舞弊,都是由相關人員謄寫考生試卷,十幾份試卷抄寫下來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擱的幫助就輕鬆多了。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另外,臂擱是常置案頭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潤,久之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涼,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時稱竹夾膝,宋又稱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當心情煩躁,或精神倦怠之際,能獨坐清齋,手撫臂擱,閉目養神,則可令人蠲慮忘世,得一時之清靜,蓋手掌有勞宮穴,觸竹有涼侵肺腑之感。猶似佛門僧人坐禪以竹“性板”(又稱禪板,形式似臂擱,但長達42厘米,由半爿筒竹製成,光素不刻文飾)置膝上撫手靜心。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謂的修心養性。文人墨客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揮毫潑墨時,將臂擱枕於臂下,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二來由於竹子性涼,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時清爽。當然,長短與鎮紙相近的臂擱,也可充當鎮紙,壓在上麵,防止紙輕易被風掀起。
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備有臂擱,筆墨紙硯是書房必備用具,而臂擱可有可無,隻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經濟能力的人才會使用、收藏它,臂擱在文房用品中屬於錦上添花的東西,所以說臂擱是書房裏的奢侈品。明清時期,文房用品的製作達到了鼎盛時期,臂擱即為文人案頭必備之物,一般以象牙、白玉、檀木、竹子為材料製成。
臂擱又是書案重要飾物,富書卷氣。一般用去節之竹筒分劈成三刻製。因是枕臂之用,宜淺刻平雕,以刻製書畫為主。有鐫座右銘以為警策,有刻所喜之詩畫以作欣賞,有刊摯友親人之贈言以為留念。它確實還有一些秘記檔冊的作用,故極受士人的偏愛。
另有覓擇異形竹或珍稀材質刻製為臂擱的,那就更物以稀為貴,奇趣耐玩了。
臂擱的材質很多,有竹子、黃楊木、紫檀、紫砂、紅木、象牙等材料。單從數量上看,竹製臂擱最多。竹臂擱一般都是用一節竹子剖開製成,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一尺,寬度大約為七八厘米。在古代工藝品藝術市場上拍的臂擱,也以竹製為主。
二
竹,曆來被文人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征,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竹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用它做的臂擱不但清涼實用,而且其精致的外形頗受文人喜愛,作為常置案頭的玩物。古代文人相信它能修身養性,心情煩躁或精神倦怠之際,喜歡手撫竹製臂擱,感受竹子涼侵肺腑,以求得一時清靜。竹子本身材質優良,易於雕刻。竹製臂擱成品雖然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細琢,十分可愛。製作竹製臂擱的傳統手法有透雕、浮雕、圓雕,對刻製者繪畫、書法功底和刀功的要求都很高。
清代牙雕工藝高度發展,其製品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特別是臂擱的雕刻追求畫麵的構圖與意趣,刻製精湛。清錢泳《履園叢話》:“餘嚐見士元製一象牙臂擱,刻十八羅漢渡海圖。”竹節式象牙臂擱,外形為竹節式,上刻竹枝,並鏤雕竹根,極為逼真,內空而節,高浮雕蜻蜒、蝴蝶及昆蟲。造型自然別致,充滿生機,為清代宮廷牙雕工藝的精品。清代牙雕臂擱以其物象生動,構思巧妙著稱。牙雕人物臂擱,造型恰如啟封的書卷,正麵采用淺刻、浮雕工藝刻海水、太陽紋飾,內麵用淺刻、浮雕、高浮雕、立體圓雕等多種技法刻山水樹木及人物,動靜結合,物景生動,刀法嫻熟,為清代牙雕中精品。由此也可窺知,臂擱雖然是文房實用性較強的用具,但裝飾性和工藝性絲毫不遜於其他用具。
以瓷製作臂擱始於清早期,雖然瓷臂擱在質地和實用性上不及竹、木、牙類臂擱,但製作較為方便,裝飾方法多樣,價格相對低廉,很受人們的喜愛。清代瓷製臂擱有青花、五彩、粉彩、釉裏紅及單色釉等品種。臂擱傳世品相對較少,收藏難度較大,特別是雕工精美的官窯瓷臂擱,價格已達數萬,非一般收藏者力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