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獨一景
物誌
作者:鄒曼紅
屏風,是中國曆史上出現得最早的家具,無論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上和家具實用性上,無論是出於風雅還是風水,她都展示了自己的獨特一景。
四月初,齊白石《溪橋柳岸、海棠秀石》金箋屏風一對,以超越拍賣前高估價三倍之高價——7010萬港元合900萬美元成交,成為今春蘇富比當次最高成交拍品。
盡管齊白石這3年中身價大漲,在去年秋拍調整寒流中行情仍然受到衝擊,但這對屏風在今春的重磅出擊,無疑將其作品的價值和魅力從兩個方麵得到體現:
齊白石老先生的畫作價值和作為中國出現最早的家具——屏風的魅力。這一對屏風既有山水,也有花卉,用不同的題材與方法畫,表現出齊老先生全麵駕馭作品的能力。屏風創作於1922年,九十載後這對屏風身價至此,再次把屏風收藏強勢推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屏風,以其特別的氣質和魅力存在於中國的家庭,古時是,今亦是。
帝王眼裏的屏風
屏風,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傳承曆史。在西周初期開始使用,在當時叫“邸”或“扆”。如《周禮一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邸”通常設在天子座後,顯示天子的“九五”之尊。到了漢代時有錢有地位的人家均設有屏風,成為當時一種時尚。
漢文帝對屏風的喜愛和講究,在曆史上眾所周知。據《西京雜記》載:“漢文帝為太子時,立思賢院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高軒,屏風帷帳甚麗”。甚麗,自然是非常的漂亮。
除了漢文帝講求屏風的至美,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屏風。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麵“朝夕瞻仰”的“戒奢屏”,明太祖朱元璋的“勿忘節儉屏”,清朝的乾隆皇帝甚至親自寫過一首《詠雕漆屏》,體現了屏風在帝王眼裏的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之初,對隋煬帝貪暴奢侈而亡國的教訓時時銘記在心,製定了一整套節儉棄奢的國策,為“貞觀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力漸漸昌盛以後,昔日隋煬帝的教訓在唐太宗腦中也慢慢淡化,唐太宗漸漸露出了“頗好奢縱”的苗頭。曾被唐太宗譽為“可以明得失”的一麵鏡子的魏征,見此情景,開始發揮他“鏡子”的功能,上奏《十漸不克終疏》,唐太宗對此奏折“反複研導,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
覺得好也便好了,為何還要命人將奏折全文寫於屏風之上呢?古代常將屏風置於床後或床兩側,以達到擋風或美觀的效果,這樣,唐太宗便可“朝夕瞻仰”,時刻提醒自己“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這麵寫有這份奏章的屏風,此後也被稱之為“戒奢屏”。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麵“勿忘節儉屏”。世人都知道朱元璋整治貪官汙吏甚是下得了狠手,極力主張“刑亂世,用重典”,堪稱“鐵血政策”。據說朱元璋一次看到唐朝詩人李山甫寫的詩歌《上元懷古》:“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總為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堯將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試問繁華何處要,雨花煙草石城秋。”說的是南朝幾位末代皇帝因驕奢淫逸而致國破家亡的事,朱元璋感觸極深,傳旨讓人將其寫於自己寢宮的屏風上,以便朝夕吟詠,提醒自己不忘節儉,力戒奢侈。
朱元璋確實做到了節儉成風,他曾對臣子說:所謂儉約,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開始,都是由小到大的。至今是美談。
《史記·孟嚐君列傳》記有“孟嚐君待客座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看到這,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武則天和慈禧垂簾聽政時,究竟用的是屏風還是簾子,有人說用的是黃幔,也有人認為是八道黃屏風,不管是屏風還是簾子,都影響不了她們當時的威儀和神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