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畫
物誌
青花瓷畫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瓷質中國畫。也許有人認為它由於載體——瓷胎與鈷料的表現力的限製,與中國國畫相比,顯得有些匠氣,但是,每個高潮時期的青花瓷畫風格都與當時的中國畫畫風有聯係,認清這一點,對一件瓷器的時代鑒定與價值評估有很大的聯係。
Ⅰ 元末明初青花人物瓷畫
元代青花瓷畫中,以人物故事瓷畫最具特色,迄今為止共發現近20件此類器物。造型多為大罐、梅瓶、玉壺春瓶。如果將它們展開,每張都恰似一通手卷,使人止不住要去探求其中的內涵。畫麵都是以人物為中心,用山石芭蕉、鬆竹梅蘭、大片雲點綴,從器物的輔助紋飾與布局來看,時代有早有晚,但是都可以框在元青花的中期(成熟期)與晚期(元末明初期),即13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到80年代的40餘年中。
五代十國時期,畫家宋敏善畫竹,送畫至宮中,後唐明宗李嗣源看了,對左右道:“此真士大夫筆”,於是,後人稱墨竹、鬆梅、蘭花為士大夫畫(俗稱文人畫)。元代的中國畫題材流行水墨梅竹,尤其是畫竹。《佩文齋書畫譜》收錄元畫家420多人,其中專長畫竹或是兼畫墨竹的占三分之一。大凡士大夫都能畫幾筆,以墨竹為遣興。仔細想來,這種情況在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有專家考證,元朝政府機構在作院所屬的浮梁瓷局和畫局內,集中了一批畫家,專門為元青花作畫。雖然元青花瓷畫未署款,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作者不是一般工匠,從“畫者不染,染者不畫”的行規可以看出,描繪瓷畫的分工是很細的。元青花中戲劇人物畫是一批畫家作品,從布局、筆法看,一般工匠是畫不出的。將這10餘幅瓷畫展開,與元代名畫對比,可以看出,元青花瓷畫與元畫具有同一的時代風格。
元青花瓷畫中,雖然篇幅有限,但也用了近景、中景、遠景構圖。主要人物畫麵在中近景、遠景用竹石、鬆樹襯托。“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的近景,隻畫了寫有“唐太宗”字露出一半的錦旗、士兵的頭盔和矛槍的頭,但是足以使人聯想到畫麵以外的千軍萬馬,這種章法結構在元畫中可以看到。再從畫法上觀察,元青花瓷畫中山石的畫法,柳樹枝的畫法,鬆樹樹幹的龍鱗皴畫法,雖然不及元代名畫中的那般瀟灑,元代人物畫壇雖然不盛行人物畫。但是在趙孟頫頃的《紅衣羅漢圖》、《浴馬圖》,無名氏《柳蔭高士圖》,張遜《雙鉤竹石圖》,劉貫道的《消夏田》,李衍《新篁圖》,張渥的《竹西草堂圖》等許多元畫中可以找到出處。
可以這樣說,當時創作故事人物瓷畫的畫家們,用流行的元曲故事題材,借助自己的想象,將文人畫的風格滲入所繪的瓷畫中。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去做,並無刻意追求。現在看來,這乃是元代畫風在元青花瓷畫上打下的時代烙印。如果出於這種考慮,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畫中,畫麵上無一例外地用山石竹篁、芭蕉鬆梅、柳樹蘭花點綴就很好理解了。這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一批不需鑒別真偽的“元畫”。了解了這一層次畫家的風格。
Ⅱ 永樂宣德德青花花鳥瓷畫
在明禦窯廠遺址宣德早期地層中,出土了綬帶壽桃紋大盤。這類無款青花大盤的時代應該在明永樂或者明宣德早期。傳世品中,與此同類的綬帶枇杷紋菱花口大盤、鸚鵡仙桃紋大盤,也是這一時期的產品,一般口徑都在50厘米以上;而有款的一類青花仙桃紋雙鳥紋盤,口徑較無款的為小。應為宣德五年至十年的作品。
明水樂、宣德時期的大盤,畫工極為工整,以明宣德枇杷綬帶紋盤為例:一枝枇杷占據盤心,枝間碩果累累,一隻拖著長翎的綬帶鳥立於枝頭,正欲啄食飛向枇杷的小蜜蜂。畫家正是抓住這啄食的一瞬間,予以生動的表現。綬帶鳥是傳統紋樣,在唐代銅鏡和北宋磁州窯的枕頭上就出現過,一直到現代繪畫和工藝品上都是常用題材。這件明宣德枇杷綬帶紋盤上的紋飾,非一般工匠所能為。觀之,不禁使人想起明初畫院工筆花鳥畫。明宣德皇帝不僅喜愛青花瓷,而且善丹青,工山水、花鳥、人物以至草蟲,有工筆畫《花下狸奴》圖。據考,明初禦窯廠甜白瓷的篆款與宣德青花瓷的楷款為著名書法家翰林待詔沈度所出。那麼,畫院的宮廷畫師能否依皇帝所好而為瓷畫作畫稿呢?完全可能,當然。這僅僅是推測。
《明史·列傳》一百七十四卷《文苑》載:“成祖初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給廩祿。”沈度即在那時因能書而做武英殿待詔的。邊文進,字景昭,明初著名花鳥畫家,明永樂年間(1403—1424)召至京師,與沈度一樣授武英殿待詔,用現在的話說,即是皇帝文化顧問機構的秘書,至明宣德年間(1426-1435)仍供事內殿,是明代畫院中影響較大的工筆花鳥畫家,被稱為明院體花鳥畫之祖,綬帶鳥之類的鳴禽為他常用題材。邊景昭所畫的花鳥畫,注重花鳥的神態特征,對於鳥兒撲朔飛鳴,花葉反正之態,都能作精細的刻劃。明永樂十一年作於長安官舍(長安指當時國都北京)的《三友百禽圖》是他的代表作。《三友百禽圖》寫入冬時節,百禽戲於鬆竹梅間。畫麵的顯要位置,有一隻綬帶鳥立於枝頭。他的《春花三喜軸》畫三隻喜鵲。嬉戲於春花與竹間。那隻立於枝頭的喜鵲,張嘴啼嗚,其神態與青花枇杷綬帶紋盤中的綬帶鳥有異曲同工之妙。再看一幅邊景昭的《喜栗圖》,整個畫麵構圖十分簡潔,僅繪一喜鵲立於長著五葉三果的栗樹枝頭,右上角題“喜栗圖邊景昭”,與枇杷綬帶鳥之類大盤上的構圖,如出一轍。清乾隆皇帝於原畫上題:“栗喜立報喜,寓意真可人,捷音我殷佇,擬即聞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