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中的抄本、稿本、批校本
物誌
作者:陸三強
抄本
雕版印刷術發明前的書,全靠抄寫流傳,雕版印刷術普及以後,仍有不少人從當時已十分難得的舊刻本抄錄古籍,因此傳世古籍中有一些是抄本。宋元抄本傳世極少,一般所能見到的也就是明清抄本了。明清抄本多為文人學者和藏書家所為,官抄主要是《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明清抄本
明抄本的特點是以秘本、異本、善本為主。明代藏書家的抄本,現存流傳較多的是範氏天一閣、祁氏澹生堂、趙氏脈望館、毛氏汲古閣的本子。其他的也有流傳,但較少,如《四部叢刊》中的《華陽國誌》、《南唐書》,均據吳縣錢穀抄本影印。傳世的《古今雜劇》二百餘種,即為常熟趙琦美“脈望館”所抄。
清代借抄成風,數量極大,所抄多以善本為主,戲曲唱本、彈詞小說較多。主要有錢謙益、錢曾、徐乾學、吳騫、朱彝尊、惠棟、黃丕烈、鮑廷博等文人學者的抄本。清末民國時的繆荃孫、董康、孫毓修等藏書家和校勘家也有一些抄本。繆、孫多請人抄,董則有時自己抄,小楷顏體字。
還有一種抄本,用薄紙蒙在宋元本上,一點一劃、字體框欄及前人印鑒等全照樣描著抄下來,被稱為影抄,有“影宋抄本”或“影元抄本”。最早影宋抄本的是明末汲古閣毛氏,被稱為“毛抄”,錢曾的“述古堂”和徐乾學的“傳是樓”也有影抄。清末民初又一度出現影抄,徐乃昌就有些精美的影抄本。
抄本的特點與鑒別
抄本一般隻抄一部,不會像刻本那麼容易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越來越少。
明抄本絕大多數用印好的格紙,清抄本格紙、素紙都用。格紙有墨、藍、綠、紅等色,有的在版心下方或左欄外下方有齋、堂、樓、閣名號,明抄本印得淡,清抄本印得重些。如毛抄本版心有“汲古閣”三字,左欄外有“毛氏正本汲古閣藏”八字。
明抄本絕大多數用白綿紙,晚期也有少數用竹紙;清抄本前期講究的用開化紙、開化榜紙,一般用連史紙,也有用毛邊紙、毛太紙的。
不少抄本有題跋,或抄書者自題,或藏書家所題,記抄寫情況或版本源流,在鑒別時可參考,有些還有印鑒,也可參考。但要注意細審,是否為模仿或偽加。
與刻本一樣,明抄本前中期不避諱,到天啟、崇禎時才有避諱,但不多,是根據宋本抄的,有時照宋本避諱也抄成缺筆字。清抄自康熙時開始避諱,可據避哪個皇帝的名諱來斷代。
明抄本的字體飄逸,書寫自然,不受拘束。名家或以書法見長者,如錢穀抄的字好外,一般的多草率馬虎,有時還錯別字連篇;清初有些受明抄的影響也寫得拙劣,除此以外,一般還都抄得較為工整秀麗。
辨別抄本要求鑒別者對各個時期的書法比較了解,才好依據各時期書法風格及字體來斷代。
稿本
稿本是已經寫完尚未刊印的書稿或刻印過的原稿。
稿本分原稿、清稿和寫樣稿三種。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親筆書寫。
原稿經作者修改,塗改得多了,作者自己或請人重抄一遍就叫清稿。
寫樣稿就是已寫好樣而未刊刻,留下的寫樣被保存並流傳下來。明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視,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價值較高的稿本,一向為藏書家珍視。宋元時期的稿本基本失傳了,明代人的也極為少見,現存的稿本主要是清人的詩文集和著作。如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有洪亮吉的《卷萎靡葹閣近詩》、焦循的《裏堂書跋二卷憶書六卷》,《四部叢刊三編》影印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即為顧炎武未完成的稿本。
稿本的特點與鑒別
稿本重要的是審看內容,看稿本的內容是否真的是署名某人的著作或詩文,文風、專長、政治立場和社會關係是否與其一致;看稿本內容是否有史料、學術及文藝價值。還可依據內容來推斷作者,這要求鑒別者了解明清文壇、學界狀況,熟悉曆史,掌握名家學者的姓名、字號、籍貫、生平、著述及各方麵貢獻,還可用工具書來幫助鑒別。
參考題跋、印鑒,通過題跋搞清寫作經過或流傳情況。但要提防偽造的印章和亂加的假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