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古玉

意趣

作者:顧寧 胡建君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龍,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具備風雨雷電的力量,又有群山莽川的雄姿,始終得到人們廣泛的尊重與喜愛。《易經》第一卦也是以龍為喻,源遠流長的龍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

話說伏羲氏時,也是由於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了文字,中華文化從而得以推陳衍化、代代傳承。龍從水中來,孔子雲:玉為水之精。管子說:玉者陽之陰也,故勝水,其化如神。龍與玉在精神上若合符契,注定相生相遇。玉與龍可謂完美結合的精神產物。龍行天下,德化天下,玉雕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其形象是曆代藝術形式經久不衰的題材之一,其功用與意義也在曆代得到延伸變化,但真正的身世卻始終撲朔迷離,費人神思。

以龍為主題紋飾的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一大類型,其曆時之久,工藝之精,形製之複雜,構圖之多變,寓意之豐富,均為其他紋飾所不及。如果說龍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種凝結,那麼作為造型藝術的龍紋玉器,則堪稱龍文化的物質載體。從史前到清代,從簡約到繁複,從宗教走向藝術,從天上落人人間,曆經數千年變化,形成了各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征。中華玉龍凝聚著中華文化內在的和諧的審美靈性,記錄著人世的風霜雨雪,也呈現著時代的文明變遷。

最早的玉雕龍當屬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和C形龍。其中被公認的中華第一龍——C形玉龍作為重要的部落圖騰和祭祀神器獨立存在於紅山文化時期,其餘曆代均不可見。對於C形玉龍的形式和功能,學術界多有爭論,有認為C形龍的形式起源於蛇身、馬首,其功能是紅山先民溝通天地用於祈雨的神器;也有學者認為C龍是紅山時期最大的部落圖騰。但無論哪種說法至今尚缺乏明確的考古學依據,雲龍蔓衍,天雨繽紛,不知何處是安身立命的原鄉?

當然,C形玉龍作為遠古時期原始拙樸的藝術形態,不可能憑空產生,必定會與先民的真實生活或自然界有著必然的聯係,也存在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蛇身馬首的說法似乎不能將C龍與祈雨的原始功能相聯係,馬和蛇這兩種動物均與降雨無關。通天近神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一絲線索:C龍背部的打孔位置應該是破解C龍的密碼所在。館藏兩件C龍用繩穿係懸掛後,答案出現了:C龍的龍嘴及龍尾完全在一個水平麵上!由此可知,原始先民最初使用C龍時並不是以目前館藏陳列的豎列形態出現的。可以想見,高高懸掛的紅山先民頂禮膜拜的C形玉龍正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雨後彩虹的化身,雨神與龍文化的內涵在此微妙重迭。龍與水本來就相依相生,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也說明了龍與水的聯係。先民們虔誠祭拜的正是給他們帶來滋生草原萬物的雨露的彩虹,有著久旱逢甘霖的喜悅,更代表著萬物新生與龍的傳人代代繁衍,那是一種神諭的力量。C型玉龍也是紅山文化時期至高無上的神權象征。目前館藏的兩件C型玉龍經考證均為單獨埋葬,足夠說明C型玉龍在紅山文化時期的重要地位。

紅山文化玉雕龍的另一代表玉豬龍也是“唯玉為葬”習俗的典型器物,雖形態、神韻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每件玉豬龍都有著外觀刻畫的共性:身體呈蜷曲狀,立耳,重環眼或水滴眼,龍身首尾相接部位或有缺而相連者,亦有完全斷開者,龍身光素無紋。其麵部刻畫或繁或簡,神態各異,或麵目猙獰,或拙樸憨厚,或輕盈靈動,或神采飛揚……無論何種神態,凝神觀望之間,默然相對之時,總能感覺到一種力量與生命的奇跡,一種神秘的呼喚和昭示,那是人與玉龍之間跨越5000年時空的對話。

由尊貴的C龍與玉豬龍拉開中華玉雕龍的序幕,玉龍文化從此生生不息,如長江黃河一般,滋潤灌溉了中華民族龍之傳人的血肉土壤。

如果將玉豬龍和商代早期的玉龍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其演變傳承關係。商代玉龍在紅山玉豬龍的基礎上衍生了“龍角”,即俗稱的“蘑菇角”,眼睛也由紅山豬龍的重環眼或水滴眼演變成商代特有的“臣”字眼。龍身增加了豐富的陰刻線紋飾。商代玉龍身形似蛇且短,尾部勾卷,一般隻雕一足,嘴部大張,神態獰厲凶猛。商早期玉龍一般為片狀,陰刻線紋飾有雙陰線和單陰線兩種,折線及弧線轉折有力,俗稱“折鐵線”。商代晚期紋飾則出現減地陽線,表現更加豐富。商代玉龍與紅山玉豬龍一樣呈蜷曲狀,猶如孕育中的中華龍文化的生命胚胎。

西周玉龍龍身更為細長,玉龍體態逐漸舒展,龍身紋飾更為複雜,更具豐富的裝飾效果,多用綿延舒緩的弧線,龍身出脊齒紋比商代繁密,且更盛行。龍首蘑菇角消失演變為雲紋式耳型角,眼睛仍有菱形眼或臣字眼,且臣字眼眼角拉長且向內勾卷,形成西周特有的風格。

春秋時期玉龍龍身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線紋,更突出了龍形輪廓線,龍身更長,呈“S”形、“W”形或變體“S”形,龍身多密布穀紋、臥蠶紋及組合隱形龍紋。春秋早期臥蠶紋相對飽滿繁密,立體感強,陀工幹淨利落,底子平整。春秋時期龍眼多為單陰線或雙陰線圓圈眼、橢圓眼或丹鳳眼。組合隱形龍紋分吐舌及不吐舌兩種,有的龍舌用絞絲紋表示,十分細致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