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玉與杜康相遇
專欄
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玉的端莊溫潤,亦與中華民族謙恭溫良的秉性交相輝映。玉的靈性滋潤著華夏兒女,氤氳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習俗與審美觀念。
中國同時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多姿多彩的酒禮酒俗,形形色色的飲酒器皿,玄妙絕倫的典故傳說,美輪美奐的詩詞曲賦,給蘊涵深厚、博大宏偉的中國酒文化披上了一層神秘而珍奇的麵紗。
在曆史的長河中,玉文化猶如潺潺之溪流,溫潤、婉約;酒文化猶如奔流之江水,寬廣、厚重。在傳承的曆程中,它們延伸、交融,相得益彰,不斷地碰撞出智慧與靈性的火花。於是,—種彌散著貴族風範,尊貴而典雅的飲酒器皿——玉製酒器應運而生,並隨著朝代的更替和社會經濟的變遷而繁衍、發展。
中國古代的酒器種類繁多,琳琅滿目。盛酒器主要有尊、壺、區、卮、皿、鑒、斛、觥、甕、瓿、彝,飲酒器有觚、觶、角、爵、杯、舟等。其名目之繁多,裝飾之富麗,當屬世界之首。且酒器的製材也各不相同。而其中的玉製酒器更是備受皇室貴族、達官顯宦的青睞,成為顯貴身份與典雅品位的象征。
漢代是中國酒文化禮儀化的開端,同時也是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絲綢之路開啟了東方古國與西域諸國的交融之門,便利的交通運輸加之皇室的傾力支持,為取運玉石原料提供了許多便利,為玉器的製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漢代玉角杯,是這一時期最有特色的玉製酒器。它由整塊的青玉石料雕製而成,玉質上佳,溫潤致密,整個杯體呈半透明狀,晶瑩透亮。杯口為圓形,杯身呈犀牛角造型,下部則呈纏絲狀向上折回,頂部分叉卷向杯體兩側,頗具曲線美感。杯身的紋飾則是陰線雙鉤及淺浮雕勾連雲紋並蟠螭紋,散發出曆史的厚重與皇室的尊嚴,堪稱中國漢玉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
到了唐代,安定的政治,強盛的國力,繁榮發展的文學藝術為玉製酒器的傳承提供了一個溫良而適宜的發展環境。在繁榮的詩酒文化氛圍中,唐代玉器出現了風格截然異於兩漢的,極為豐富的裝飾題材,其風格擺脫了漢時舊式的束縛,轉而麵向自然的風光與情趣,帶有濃鬱而悠然自得的生活氣息。
在文化開放文明進步的大唐,外來文化的精髓也同樣作
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體現在玉器藝術的創作靈感中。如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尖葉忍冬紋八曲長杯,它由和聞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用料為上乘中的上乘。橢圓體呈八瓣花狀,杯的腹部裝飾著淺浮雕和陰刻卷草紋,底部為橢圓形圈足,整杯呈現出中亞的西域風格,引人浮想。除此之外,西安玉祥門隋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玉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帶把雲紋玉杯、蓮花紋玉杯等都令人賞心悅目,是精巧瑰麗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明清時期,崇古風達到極盛,仿玉和時作玉器並行。這段時間的玉器,經曆了宋代的濃厚生活氣息圖紋,明代的簡約板滯風格,清代的精雕細琢、追求深遠畫意的發展與變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造就了曆史更替之美。而明清兩代對酒的把玩也可圈可點,人們飲酒講究“陳”字,年代越久遠,酒力越遒勁,酒品越上乘,酒道越高深。酒道將酒文化推向了講酒品、崇飲器、行酒令、懂飲道的高尚境地。
清代的玉製酒器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風格,它們造型特殊,器物薄而晶瑩,紋飾多采用平麵起淺浮雕,琢磨細致精巧,表麵柔潤細膩。現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痕都斯坦白玉單耳葉式杯,杯體白玉質地,胎薄而體輕,呈花葉形狀,口、壁舒張而器足收束細小。在簡約風格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清麗素雅中又透出富貴之氣。
仿古玉的盛行是這一時期玉器的另一個顯著特征。現存於故宮博物館的清中期白玉夔龍紋蟠螭觥,是仿製商周青銅的一種酒器——兕觥。清宮玉器中仿兕觥的造型者數量很多,體態更是千姿百態。因為這件器具的柄形為蟠螭,故名蟠螭觥。它玉質白潤、微瑕。敞口大腹,體形粗壯,大氣而富有帝王氣息。器身以夔龍紋為主體紋飾,器口、主體紋飾的上下邊緣各有一周回紋。流下飾一鳳頭,頭下套活環,龍鳳交織,象征著無上的繁榮富貴和尊嚴權威。器配紫檀木座,與玉杯杯體渾然一體,毫無矯飾之痕跡,演繹出仿古玉器別樣風雅古韻。
玉,令人神往;酒,令人心醉。玉製酒器所彰顯的無與倫比的造型、精美絕倫的雕飾、獨一無二的工藝,恢弘富麗的氣度,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推動、碰撞、交融的一個縮影。它見證了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巨變與興衰更迭,並在這古老民族的史書中留下了道勁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