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維珍:一位被湮沒了70年的抗戰女士(1 / 3)

朱維珍:一位被湮沒了70年的抗戰女士

人物長廊

作者:孫月紅

在南京市江寧縣(現江寧區)有一位雖未參加過革命、但對革命做出貢獻、最後慘死在日軍屠刀下的女士,她就是陶家齊烈士的如夫人朱維珍。

——題記

1943年中秋節的夜晚,南京江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區區長陶家齊與他的如夫人朱維珍,在林家莊的家裏被日軍逮捕。隨後,日軍放了一把火,把陶家的房子燒得火光衝天。陶家齊的小通訊員在一片混亂中聽到被燒得劈劈啪啪的房子裏有小兒哭聲,立即奔進火場順著哭聲找到一個周歲大的男孩。他抱起這個孩子拚命地衝了出來,一路狂奔到河邊,將孩子放進一隻小木盆,將盆推入河中,自己逃命去了。這孩子在盆中大聲啼哭,路過的老鄉聽到哭聲,挽救了他的小生命。這個得救的孩子就是陶家齊、朱維珍夫婦剛滿周歲的幼子陶和壽。

被從火海中救出的陶和壽,在70年後專程從安徽合肥回到南京江寧,追尋父母當年抗戰的足跡,尋訪尚存的知情老人,讓那一段塵封70年的悲慘曆史逐漸清晰起來……

朱維珍於1906出生於江蘇句容的一個叫朱巷村的地方,父親朱居仁是位很本分的莊稼人。朱維珍是家裏5個孩子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備受父母兄長們的寵愛,是家中唯一讀私塾的孩子。她不願裹腳,父母寵她,因此她留下了一雙天足,是村上少有的“大腳女人”。朱維珍成年後嫁給鄰村楊家的一個後生,生有一兒一女。誰知她命運不濟,楊家後生因病不敢去日軍占領的城鎮診治而過早去世。朱維珍在婆家沒了依靠,度日如年。娘家的兄長遂將她接回家去,她帶著兒子女兒在娘家艱難度日。為了不吃閑飯,她將兒女托付給了父母兄長,自己找了一戶有錢人家幫工。誰知兒子長到10歲時下塘洗澡又不幸被水草纏住溺死。丈夫早逝,唯一指望的兒子也離她而去,朱維珍絕望了。她回到娘家,閉門不出,茶飯不思,整日哭泣,生不如死。

此時,原江寧湖熟丹桂鄉代理鄉長陶家齊接受新四軍的抗日主張,被新四軍任命為情報站主任。他常常帶領兒子陶和慶等一幫人秘密為新四軍探送情報,動員民工配合新四軍破壞湖熟到淳化間的橋梁、公路,懲治那些為虎作倀的漢奸。因此,日偽軍盯上了陶家齊。為了迷惑敵人,陶家齊居無定所,原在陶家幫工、照顧陶家齊的一位婦人不想冒這個險,找個借口不幹了。中共江寧秘密組織了解這個情況後,到處替他物色可靠的人選。經過打聽,他們覺得朱維珍十分合適,遂登門勸說她走出家門,換個環境,到陶家齊家幫忙。當時,陶家齊是湖熟地區有名的士紳,因為耳聾,人稱“陶聾子”,是跟日本人作對的區長。朱維珍知道去陶家有危險,但她更加仇恨日本侵略者,她曾親眼看見日軍在家鄉燒殺搶掠,而且正是因為日軍的殘暴才致使她的丈夫不敢去鎮裏看病而去世。最後,她下決心去陶家照顧陶家齊,使他更有精力去幫助新四軍打日本鬼子。這年是1940年的秋天,朱維珍34歲。

朱維珍來到陶家齊的身邊後,她的生活完全改變了,不再一個人躲在家裏整天以淚洗麵。雖說她是照顧陶家齊,但她麵對的是一個革命的大家庭。陶家整天人來人往,有新四軍的首長、士兵,也有情報站的成員,陶家齊耳朵聽不見,全靠朱維珍張羅,她熱情細致地接待每一位同誌。此時的朱維珍正值盛年,不僅勤奮能幹,而且因為無家無子無所牽掛,所以對日軍的恐嚇也無所畏懼。朱維珍把陶家齊的家當作自己的家,全身心地與陶家齊一起跟著新四軍幹。在新四軍和陶家齊的教育、關愛下,她的性格變得快樂開朗起來,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朱維珍知道陶家齊從事的是很危險的工作,她不僅理解支持,而且對陶家齊全家照顧得無微不至,使他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全身心投入抗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