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維珍:一位被湮沒了70年的抗戰女士(2 / 3)

陶家齊在朱維珍的支持幫助下,抗日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二人均受到新四軍領導的好評。

原新四軍十六旅參謀長、原裝甲兵學院院長王勝將軍曾對陶和壽回憶說:“我們新四軍一到赤山還未站穩腳跟,你父親陶家齊就站出來帶領家人、親戚,以及當地群眾歡迎支持,並參加抗日隊伍。我們打遊擊三天兩頭出入你家,鍾國楚旅長經常到你家找陶區長了解情況,每次都受到你母親的熱情接待,留我們吃飯。許多戰士臨走時,你母親將煮熟的雞蛋揣給他們帶在路上吃,這對出征的抗日戰士是一種很大的鼓舞啊。他們夫婦對抗日可是有貢獻的啊!”

第二年春天,陶家齊與朱維珍在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中相濡以沫,漸生情愫,在副區長主持下結成伴侶。朱維珍的侄女、93歲的朱惠珍老人回憶:他們成親那天,我與父親都去祝賀,他們舉辦的隻是一個簡單的婚禮,家裏來的大多是新四軍的領導與戰士。

當時的民主抗日政府,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常常是區長帶著區政府幾個成員,哪裏能站得住腳就住在哪裏辦公,哪裏就算是區公所所在地了。陶家齊的家經常成為區公所暫時的辦公之處。

經過一年多和新四軍首長、戰士們的相處,陶家齊夫婦對新四軍更加了解,對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更加信服。當時,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短槍班和偵察班的戰士們經常出入陶家,陶家齊夫婦待這些子弟兵親如家人,朱維珍經常拿些食物給出征的戰士,戰士們也會帶一些戰利品回贈給陶家。一次,一個新四軍連長負了傷,陶家齊留他在家裏療養。陶家齊粗通醫道,親自開藥方,朱維珍則去抓藥煎熬,精心護理照料,終於使這位連長傷愈歸隊。

1942年6月,陶家齊被任命為江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區區長。從此,陶家齊以這個身份公開開展抗日活動。

當年任新四軍二支隊組織部長、解放後曾任福州軍區政委、99歲高齡的王直將軍對陶家齊記憶猶新:“那個時候啊,陶家齊同誌啊,陶聾子,我們新四軍都叫他陶聾子!他的耳朵聽不見。對我們真是很熱情,很關心,很照顧!尤其對部隊的傷亡更是關心。我們與陶家齊以親弟兄相待!他很客氣。那個時候我們到陶家吃飯,還不知道吃了多少次飯呢,吃飯很方便。他是本地人,很熟悉當地情況。陶家齊那個時候在經濟上對我們也有很多幫助。還有陶家齊的夫人,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很能幹,對新四軍很熱情,照顧得很好。那個時候新四軍能跟國民黨搞點錢,但皖南事變後,蔣介石連那個薪餉都不發給我們了,完全靠地方上的老百姓供給。要不,我們很難立足。他們幫助我們,吃飯啊,擴大部隊啊,做地方工作啊!”

這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朱維珍為陶家齊生了一個圓臉胖小子。陶家齊為兒子取了個小名“小園子”,意思是天上有圓月,地下有“小園子”。陶家齊老來得子,喜不自禁。這個孩子的誕生也給曾經曆失子之痛的朱維珍帶來莫大的安慰。

然而,幸福是短暫的。在這個被日偽占領的地區,快樂背後將衍生出巨大的災難。湖熟日偽軍對陶家齊恨之入骨,他們時時在尋找機會必欲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