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革命前夕,高爾基的創作又轉向了戲劇,1901—1905年間,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等劇本。特別是《小市民》和《底層》,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麵貌,表現了他們為自己權利而鬥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它們的上演,在當時俄國的劇壇上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1906年初,高爾基秘密離開俄國到美國,在那裏宣傳革命,為黨募集經費。同年在美國寫成劇本《敵人》和長篇小說《母親》。前者通過一個工廠的工人群眾同工廠主麵對麵的激烈衝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鬥精神;後者取材於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一遊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兩部作品都滲透著對曆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在美國期間,高爾基還寫了揭露和抨擊資本主義製度的政論《我的訪問記》和特寫《在美國》。
1906年秋,高爾基從美國到意大利,定居卡普裏島。這段時間裏,他幾乎隻為俄國革命工作。他和列寧一起成立了一個培養革命家和宣傳員的學校,接見了許多特地來拜訪他的人。他收到許多來自俄羅斯各地的信,在這些信中,許多人將他們的希望和憂愁講給他聽,他也回複了許多信。
在這段時間裏,他和列寧發生了第一次衝突。對高爾基來說宗教是非常重要的,列寧將此看做是“偏離了馬克思主義”。這次衝突的直接原因是高爾基的一篇小文《懺悔》,在這篇文章中他試圖將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1913年這個衝突再次爆發。
1913年,就羅曼諾夫王朝掌權300周年的特赦給予高爾基重返俄國的機會。
高爾基對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悲觀看法是他與列寧發生第二次大衝突的原因。高爾基從原則上同意社會革命,但他認為俄羅斯民族還不成熟,大眾還需要形成必要的知覺才能從他們的不幸中起義。後來他說他當時“害怕無產階級專政會瓦解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革命力量:布爾什維克的、獲得政治培養的工人。這個瓦解會長時間地破壞社會革命本身……”
高爾基作品的主導傾向是積極向上的,富於革命的戰鬥精神。他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比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後完成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人間》(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後的10年間,高爾基的身體狀況非常差,但是他仍然堅持寫作,不過僅寫了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1922—1923)、《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品,還有一部在病榻上直至去世仍未完成的《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
從1921年到1924年,高爾基在柏林度過。他不信任列寧的繼承人,因此在列寧死後也沒有回到蘇聯。他打算重返意大利,意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在經過一段猶豫後同意他去索倫托。他在那裏一直待到1927年,在那裏他寫了《回憶列寧》,在這部文章中他將列寧稱為他最愛戴的人。
1927年10月22日,蘇聯科學院決定就高爾基寫作35周年授予他“無產階級作家”的稱號。此後不久,當他回到蘇聯後他得到了許多榮譽:他被授予列寧勳章,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蘇聯全國慶祝他的60歲生日,許多單位以他命名。
他的許多適合於社會主義現實派的作品被宣揚,而其他的作品卻默而不言。尤其是《母親》(這是高爾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個無產階級工人的作品)成為蘇聯文學的榜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