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卓別林被卡爾諾劇團錄用,並從此聲名大震。卓別林經常隨團到各地演出,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

卓別林在紐約演出時,引起了好萊塢片商的注意。1913年底,他和基斯頓公司簽訂了一年的合同,正式成為該公司的主要演員,卓別林從此開始了他的銀幕生涯。

卓別林在1914年一年內主演了35部短片,其中21部是他自編、自導的。他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同。

很快,卓別林轟動全球,他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夏爾洛也隨之從一個小醜升華為一個有人格、有靈魂的銀幕形象。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似的窮人。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於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複擰螺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20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隻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準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著家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絕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向100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並不想製造革命,隻是還要拍些電影。”

1952年,美國政府決定對在法國旅行的卓別林實行限製入境。隨後,卓別林決定定居瑞士。1953年初,卓別林的妻子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並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後,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20世紀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鬥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戰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傑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1954年5月,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鑒於卓別林“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和平事業及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出的特殊貢獻”,決定頒發給他國際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