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往往充滿了戲劇性。盡管丹尼斯不想突出自己,總是避開圍著妻子的閃光燈,但是,撒切爾夫人的知名度越高,形象越光彩,丹尼斯的名聲就越大,自身就越具亮度。因為,他們夫妻早已融為一體,命運決定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人們在研究撒切爾夫人成功的奧秘時,發現了丹尼斯的功勞。無怪乎,連伊麗莎白女王在向撒切爾夫人頒發獎章時,也沒忘記授予丹尼斯一枚勳章。究竟是撒切爾夫人發現了丹尼斯,還是丹尼斯成全了撒切爾夫人,誰也說不清。人們隻知道,因為有了撒切爾夫人,才有了“丹尼斯聯誼會”。
1990年11月22日,在保守黨領袖競選的關鍵時刻,已經勝利在望的撒切爾夫人,為了黨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前途,毅然決定放棄競選。當晚,身著藍色連衣裙的撒切爾夫人出現在公眾麵前發表最後的演說。沒有悲傷,沒有怨恨,她一如既往精神飽滿,意氣風發,信心百倍。
今後她將開始新的生活,一個完完全全的女人的生活。撒切爾夫人政壇稱雄八年,功績卓著令世人矚目;而作為一個女人,其愛情生活之美滿和諧也同樣令人矚目。可以說,撒切爾夫人對其愛情的成功策劃促成了其政壇生涯的矚目成就,實現了其登上權力巔峰的夢想。
愛情,你深入一切事物的中心,你會把不存在的事實變成可能,而和夢境相互溝通。
盡管有人稱傑奎琳與美國第三十五屆總統肯尼迪的婚姻為各得其所的婚姻,但其婚姻的美滿和諧卻為人們所稱道,成為美國總統史上鮮見的美滿姻緣之一。傑奎琳能在如雲美女中獨得肯尼迪的青睞,成為美國第一標準夫人,這完全得力於她對愛情的成功策劃。
其成功之處首先表現在自身定位明確:傑奎琳喜歡權力和金錢,她深知自己不可能從家庭中繼承很多的資產,而要達到目的,就必須和上等人結婚;而肯尼迪無疑是她當時的最佳人選了。她需要借助肯尼迪以便超越自身階級。至於人格和氣質,是否能誌同道合則都是次要的。
其次緣於對肯尼迪心理的成功分析:她知道肯尼迪是一位典型的冒險家,珍視喜愛放蕩不羈的獨身生活,而肯尼迪的勃勃雄心是競選總統;傑奎琳深知肯尼迪要想實現最高理想,最明智的選擇也就是結婚成家,因為美國的公眾隻願意把最高的公職交給有家室的人。基於對肯尼迪的心理分析,傑奎琳投其所好,將自己定位成一位端莊、文雅、嫵媚動人的淑女形象,以期成為肯尼迪夫人的最佳人選。在策略的具體實施中,傑奎琳始終把握一條原則:不要給予太多,要有所保留,要使人可望而不可及:她有時主動到國會為自己的欄目采訪肯尼迪,把美味的午餐送到他的辦公室;有時又不守約或拒絕他的邀請,甚至不打招呼便離去;諸如此類的小花招強烈地刺激了肯尼迪征服傑奎琳的欲望,終於迎來了1953年肯尼迪的求婚。
傑奎琳對愛情的成功策劃使之最終贏得了肯尼迪的愛情,從而使她得到了更多的聲望和榮譽,實現了她的少女美夢,由此可見,在愛情的策劃過程中,前期調研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而愛情中的細節策劃——愛情技巧的操作也是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的。
肯尼迪和他妻子傑奎琳·布維爾是在他們的朋友查爾斯·巴特家中相遇的。當時傑奎琳是一位年輕俏麗、聰明而富有魅力的女記者。兩人一見鍾情,經過近兩年的交往,1953年的秋天,他們在紐波特結為伉儷。
雖然約翰·肯尼迪與傑奎琳結成夫妻,但是兩人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家庭,情感、性格與氣質完全不同。傑奎琳是一位端莊、文雅的女子,從小學會克製自己的性欲,她從來不去追逐男人,甚至從不表示喜歡什麼人。她也向來不看重性別。與此相反,肯尼迪則是一位典型的冒險家,放蕩不羈。他以獵取、追逐和征服女人為樂,一見到漂亮的女人就想要弄到手。他的手中控製了許多少女,他常與模特兒、明星、女演員和女冒險家為伍。他喜歡獨身,沒有時間去建立正式的婚姻關係,他像怕瘟疫一樣怕結婚,同他結婚、做他的妻子與之相伴也就意味著受到傷害。在肯尼迪當選總統後,他的一位高級助手曾私下預言:“上屆總統把心思放在高爾夫球上,這屆總統將把心思放在玩弄女性上。”
那麼既然二者在諸多方麵都有較大的差異,又為何能結為連理呢?這不能不歸功於傑奎琳對其愛情生活的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