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時常常用字十分謹慎,然而卻不留意自己習慣用的字眼,殊不知我們所用的字眼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字,如果我們隨著以往的習慣繼續不加選擇地用字,很可能就會扭曲所曆經的事實。譬如說當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時,用的字眼是“不錯的成就”,那對自己的情緒就很難造成興奮的感覺。這全是因為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個人若是隻擁有有限的詞彙,那麼他就隻能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彙,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為自己。
有一家全國性的卡車服務公司,隻不過改了一個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職工的工作效率和服務品質。
那家公司的管理階層發現他們所送的貨物中有萬分之六會送錯地方,這使得公司每年得額外賠上25萬美元的損失,為此公司特別聘請了戴明博士去給他們診療一番。根據戴明博士的觀察,發現這些送錯的案子中有萬分之六是因為該公司的司機看錯送貨契約所致。為了能一勞永逸地消除這樣的錯誤,而使該公司提高服務品質,戴明博士建議最好把這些工人或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
一開始公司覺得戴明博士的建議有些奇怪,難道把職位頭銜改一改就能把問題解決?難道就做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便可以了?可是沒有多久績效就出現了,當那些司機的頭銜改為技術員之後不到三十天,先前萬分之六的送錯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萬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從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節省將近25萬美元。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字眼的轉換不管是用在個人身上或組織整體上都有相同的效果。
4學會駕馭說話的語氣
“言為心聲”,喜、怒、哀、樂盡現其中。這就是語氣的妙處。嘰嘰喳喳如小鳥,題喜;聲帶咆哮,是為怒;唉聲連連,是為哀;歡聲不斷,是為樂,在所有使用有聲語言的場合,都離不開語氣。在一句話中,不但有遣詞造句的問題,而且有用怎樣的語氣表達才準確、鮮明、生動的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大師郭沫若在台下觀看自己創作的五幕曆史劇《屈原》的演出,他聽到嬋娟痛斥宋玉:
“宋玉,我特別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郭老聽後,感到“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話,罵得還不夠分量,就走到後台去找“嬋娟”商量。“你看,在‘沒有骨氣的’後麵加上‘無恥的’三個字,是不是分量會重些?”
這時,正在一旁化妝垂釣者的演員張逸生,靈機一動,插了話:
“不如把‘你是’改為‘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多夠味,多麼有力!”
郭老拍手叫絕,連稱:“好!好!”
這一字之改,不僅使原來的陳述句變為堅決的判斷句,而且使語言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語氣也更加有力,嬋娟的憤怒之情溢於言表。
一個人隻要駕馭了語氣,就能夠出口成章。這是當今社會最值得推崇的能力,從中能夠顯現出講話人駕馭語氣的功力。
男人應當有這樣的駕馭語氣是十分複雜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語氣的特點
語氣包含思想感情、聲音形式兩方麵內容,而思想感情、聲音形式又都是以語句為基本單位的。因此,語氣的概念又表述為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語句的聲音形式。語音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氣表達所必須依據的支持物。語言有表意、表情、表誌的作用,語氣相應也分為這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