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價值迷思
鑽石與水悖論:價值隻與稀缺有關
【鑽石與水悖論】沒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鑽石沒有什麼用處,卻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物。
【提出者】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裏提出
向你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經濟學家幾個世紀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水和鑽石相比,誰的價值更高一些呢?
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的西南幹旱讓人觸目驚心,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旱使2000萬同胞麵臨無水可飲的絕境。水是生命之源,離開了水,人類將無法生存!
毫無疑問,一杯水和一顆鑽石同時擺在你麵前,你當然會說水的作用更大。但是你會選擇水嗎?恐怕多數人會選擇鑽石,因為他們覺得鑽石比水的價值更大。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水對人類的作用這麼大,價值卻如此低?鑽石除了能讓人炫耀財富外,幾乎沒什麼用途,價值卻如此大?這就是困擾經濟學家幾百年之久的著名的“鑽石與水悖論”,也就是價值悖論。
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越是稀缺的東西,其價值越是不菲。亞當·斯密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僅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於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鑽石的稀有……它是那麼珍貴。”當供給條件變化時,產品的價值也變化,亞當·斯密注意到一個曾在阿拉伯沙漠裏迷路的富裕商人會以很高的價格來評價水。如果工業能成倍地生產出大量的鑽石,鑽石的價格將大幅度下跌。
經濟學家約翰·勞就用數量與需求的關係來解釋這個悖論,他認為雖然水對人類的作用很大,但世界上的水的數量遠遠超過對它的需求,而鑽石卻恰恰相反,數量遠遠小於對它的需求,所以鑽石的價值高,而水的價值低。
西方邊際學派用“邊際效用”說明價值悖論。因為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水的總量是取之不竭的,而人們對喝水的需要是有一定限度的,隨著肚子逐漸鼓脹起來,水就變成可喝可不喝的了,即此時水的價值很小。而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講,鑽石的數量少得可憐,自然鑽石的邊際效用很大,按照邊際效應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鑽石的價值很大。
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生產資源有限,而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卻是無限的。我們的金錢、時間等有限的資源,便是經濟學中所指的“稀缺”。稀缺性並不是說數量很少,而是指不可以免費得到,必須要有所付出才可以,而得到的多與寡,取決於你付出代價的多與少。
當你想考取一所名牌大學時,當你想要追求一個可愛美女或“鑽石王老五”時,當你想買一個LV限量包包時,都會麵臨稀缺的存在。那麼,億萬富翁就無須麵對稀缺的煩惱了嗎?其實不是,對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來講,或許他們想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慈善事業,或許他們想要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享受更多的家庭溫暖,對於他們來說,時間總是稀缺的。所以,稀缺是每個人都必須麵臨的問題。
對某些稀缺的產品來說,其價格往往會高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手機號為例,在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卡塔爾電信運營商拍出了全球最昂貴的手機號碼。一個6666666的手機號是於2006年5月23日被拍賣的,最終成交價格為1000萬裏亞爾,根據當時彙率水平計算約合275萬美元。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前記載的最昂貴的手機號碼是中國四川航空以48萬美元拍得的88888888手機號。
個性號碼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不可能使每個人得到滿足。因此,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對於這些吉祥號碼,就必須以高價才能獲得。
其實資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鑽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耕地等。用經濟學中的稀缺性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可以使我們明白很多經濟學道理。
所以,不管是看似便宜的水(其實據統計,地球淡水含量也在逐年迅速減少),還是“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鑽石,其真實的價值都是根據稀缺度來決定的。如果我們不珍惜水資源,到“最後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時,水的價值是千萬顆鑽石也換不來的。
偏好理論: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偏好理論】偏好實際上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適用場景】價值觀——自己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消費——差異化消費
2009年在各大電視台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引發了觀眾的熱評。小艾聽辦公室同事說電視劇《蝸居》不錯,於是熬夜下載看了兩天,終於把整部電視劇看完了。她認為,《蝸居》是一部很好的國產電視劇,反映了現代房奴的辛酸史,貼近自己的生活。看完之後,她對《蝸居》讚不絕口,四處向別人推薦。但是小艾尚在讀幼兒園的女兒雯雯對她媽媽如此鍾情於這部電視劇感到很奇怪,劇中故事對雯雯完全沒有吸引力,相比較而言,她更喜歡看動畫片中聰明的喜羊羊。
同樣的一部電視劇,為何不同的人評價各不相同?這就涉及到個人的偏好問題。偏好表明一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所有人都是有偏好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所謂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偏好無所謂好壞。
偏好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每個人的偏好不相同,這就會引起每個人行為選擇的不同。
有個人在自家地裏挖出一尊絕美的大理石雕像。一位藝術品收藏家高價買下了這尊雕像。賣主拿著大把的錢感歎:這錢會帶來多少榮華富貴,居然有人用這麼多錢換一塊在地下埋了幾千年、無人要的石頭?收藏家端詳著雕像想:多麼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居然有人拿它換幾個臭錢。他們都對自己交換來的東西感到非常滿意。
每個人的偏好不同,因此對同一種物品的評價往往不同,這種評價直接影響該物品的使用價值。賣主認為錢的價值大於雕像,買主認為雕像的價值大於錢,這和個人的偏好不無關係。
那麼,偏好究竟跟什麼相關呢?有人認為和收入相關,比如我們買服裝時,富人從不去地攤,而是去大型商場;有人認為和前期偏好有關,比如我們考研時會買星火英語,因為大學考英語四級、六級時一直選擇星火英語;有人認為和地理有關,如四川人偏好吃辣,江蘇人偏好吃甜;也有人認為和熟悉程度有關,比如在同類商品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一般會選擇做過廣告的;還有人認為和周圍人的偏好有關,比如我們周圍的人都買某件東西時,我們一般也會買這件東西。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個體的偏好大多受感性因素的影響。這些感性因素因人而異,有明顯的差別,也就印證了那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偏好的形成還需要依賴多種因素,如文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
經濟學認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能夠反映自身願望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行為的決策,就能獲得效用的最大化。實際上,偏好是每個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偏好影響他人,往往會費力不討好。
偏好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會在限定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即根據自己的偏好使其利益最大化。於是,在別人看來,理性人未必實現利益最大化,其實對於個人而言,他已經迎合了自己的偏好,實現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偏好,投其所好。
供需定律:遊走於短缺與過剩之間
【供需定律】一般情況下,價格與需求的關係成反比,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適用場景】商品交易——價格高低,人才市場——相對過剩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係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實際上,供需不平衡導致了這些商品的尊貴,因此,白菜在浙江能賣出好價錢,而蘆薈在北京能賣出好價錢。
一般來說,供需平衡時,市場價格就是正常價格。當供大於求時,市場價格低於正常價格;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高於正常價格。“洛陽紙貴”的故事說明了供不應求,從而導致紙的市場價格成倍增長。
《晉書·文苑·左思傳》中記載,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左思。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親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候呢。”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發憤學習。
經過長期準備,他寫出了一部《三都賦》,依據曆史的發展,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當時人們都認為其水平超過了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一時間,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隻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為什麼會“洛陽紙貴”?因為在京都洛陽,人們競相傳抄《三都賦》,以致紙的需求越來越大,紙的供給跟不上需求,這樣一來紙的價格才不斷上漲。
在通常情況下,價格與需求的關係成反比,即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例如,如果每盒冰激淩的價格上升了5毛錢,你將會少買冰激淩。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這種關係對經濟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適用的。這種關係如此普遍,以至於經濟學家稱之為供需定律: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
現代房地產市場也遵從供需定律。房地產市場由於價格太高,老百姓買不起房子而導致大量空置,看起來是房子賣不出去,實際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如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供需定律的體現。我們經常聽到“大學生太多了”、“人才太多了”之類的話,試問一下,中國的人才真的供大於求而人才過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