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價值迷思(2 / 3)

如果就相對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而言,人才確實出現了過剩。比如,現在不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人才市場上數百名大學生爭一個崗位早已經不是新聞了;不少大學生做專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不少機關幹部和科技人員分流下崗或人浮於事,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我們的人才的確處於“過剩”的狀態,更準確地說,處於相對過剩狀態。

人才也是一種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受市場供需定律支配的。所以,當人才供大於求的時候,自然會造成人才過剩的結果。但這種人才過剩是相對的,因為並不是每一個機關、企業或農村都擁有了管理、法律、營銷以及懂得電腦、信息、科技等的大學生,而是在就業市場有限、對大學生的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人才的相對過剩。

人才相對過剩必然導致過度競爭,即人才商品的“價格戰”。作為剛剛走進人才市場的高校畢業生,他們麵前有這樣幾個選擇:或者降低自己的價格,接受較低的工資;或者待價而沽,繼續維持一個較高的價位;或者高不成低不就,依然處於“自願失業”狀態;或者繼續深造,重新返回學校,暫時離開勞動市場。已經參加了工作的人,他們的選擇不是很多:或者安於現狀,或者跳槽。

實際上,無論是短缺還是過剩,其實都是供需定律在背後起作用。認識了供需規律,便能看穿所謂價值高低的實質。

凡勃倫效應:隻買貴的,不買對的

【凡勃倫效應】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

【適用場景】商家——產品高價銷售,消費觀念——不買最好,隻買最貴

美國人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處旅遊勝地,新開了一家售賣印第安飾品的珠寶店。由於正值旅遊旺季,珠寶店裏總是顧客盈門,各種價格高昂的銀飾、寶石首飾都賣得很好。唯獨一批光澤瑩潤、價格低廉的綠鬆石總是無人問津。為了盡快脫手,老板試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綠鬆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店員進行強力推銷等。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徒勞無功。在一次到外地進貨之前,無計可施的老板決定虧本處理掉這批綠鬆石。在出行前她給店員留下一張紙條:“所有綠鬆石珠寶,價格乘二分之一。”等她進貨歸來,那批綠鬆石全部售罄。店員興奮地告訴她,自從提價以後,那批綠鬆石成了店裏的招牌貨。“提價?”老板瞪大了眼睛。原來,粗心的店員把紙條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降低綠鬆石的價格並不能將綠鬆石賣出,大幅度提價後,反而很快賣掉了,這個故事形象地反映了經濟學中的“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它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凡勃倫效應反映的是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為什麼總有人隻買貴的,不選對的?這是因為:其一,他們的購買行為具備消費的象征,即借助消費者消費表達和傳遞某種意義和信息,包括消費者的地位、身份、個性、品位、情趣和認同,消費過程不僅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會表現和社會交流的過程;其二,他們的購買行為是象征的消費,即消費者不僅消費商品本身,而且消費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種社會文化意義,包括消費時的心情、美感、氛圍、氣派和情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如某財富新貴建造的辦公樓極盡豪華,某城市商人團購勞斯萊斯數量又創新高……不管是玩名牌,還是購房、買車,人們層出不窮的奢侈消費花樣,為的都是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他們購買的不是商品的價值,而是一種伴隨商品的身份優越感。

商家愁的就是沒人願意花錢。這種炫耀性消費者的凡勃倫心理,自然正中商家的下懷。商家當然會設法滿足這些人的心理,將商品價格定得更高,使商品附帶上“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形象,從而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很多人通過價格及品牌來表現自己的優越。如果價格下跌,炫耀性的成分就降低了,這種物品的需求量有可能減少。比如是一部價值20萬元的手機,現在要1萬元賣給他,他也許根本都不會瞧一眼。如果是一頓20萬元的年夜飯,請他免費品嚐,大概也會被拒絕。因為這些物品裏隻剩下實際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的效用。

如今,年輕的80後“富二代”們正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與他們的父輩篳路藍縷地艱苦創業不同,他們一出生便繼承萬貫家產,成為社會的一代新貴。他們中間一些人大手大腳的消費更為社會所詬病。名車豪宅、香檳美酒、名牌著裝,之所以會頻頻成為“富二代”們追求的對象,其實歸根到底是其炫富心理在作怪。

別以為這種手段都隻針對身家過億的富豪。在我們的生活中,款式、材質差不多的一件衣服,在普通的店賣100元,進入大商場的櫃台,就要賣到幾百甚至上千元,一樣有人願意買。上萬元的紀念表、上百萬元的頂級鋼琴等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近年來也越來越在市場上走俏。

掌握財富的人究竟如何使用財富是他們自己的事,與別人並無太多關係。但越來越多的人不關注事物的本質,而是盲目追求表麵的花哨噱頭,使得整個社會都陷入浮躁之中。一些普通的白領甚至一般工薪族,為買一件衣服節衣縮食付出幾個月的薪水,這也就難怪商家願意把商品越賣越貴了。

有句廣告詞說,“隻選對的,不選貴的”。畢竟,貴,是沒有上限的,而我們應該做的,是選擇自己需要的。

德尼摩定律:放對地方的石頭就是城堡

【德尼摩定律】凡事都應有一個可安置的所在,一切都應在它該在的地方。

【適用場景】商人——發現商品的價值,收藏家——鑒定藏品價值,個人——職業規劃

有一位鄉村郵遞員,名叫希瓦勒,每天奔走在各個村莊間。有一天,他在崎嶇的山路上被一塊石頭絆倒了。他發現,絆倒他的石頭樣子十分奇特。他拾起石頭,左看右看,有些愛不釋手。於是,他把那塊石頭放進郵包裏。人們看到他的郵包裏除信件之外,還有一塊沉重的石頭,都感到很奇怪,便好意對他說:“扔了石頭吧,你還要走那麼多路,石頭很沉的。”

他反問道:“你們見過這麼美麗的石頭嗎?”

人們都笑了:“這樣的石頭山上到處都是,夠你撿一輩子。”

回到家裏,他端詳著自己愛不釋手的這塊石頭,突然產生一個念頭:如果用這些美麗的石頭建造一座城堡,將是多麼美麗啊!

從那時起,他每天都在送信途中撿幾塊好看的石頭。雖然他很快收集了一大堆石頭,但離建造城堡的數量還差得很遠。於是,他開始推著獨輪車送信,隻要發現中意的石頭,就裝到獨輪車上。從此,他再也沒有過上一天安閑日子。白天,他是郵差和運輸石頭的苦力;晚上,他是一個建築設計師,按照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來構造著城堡。

二十多年後,在他偏僻的住處,出現了許多錯落有致的城堡,有清真寺式的、有印度神教式的、有基督教式的……當地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性格偏執、沉默不語的郵差,在做小孩建築沙堡一樣的遊戲。

1905年,美國波士頓一家報社的記者到此地采訪,偶然發現了這群城堡,驚歎不已。記者為此寫了一篇介紹希瓦勒的文章。新聞刊出後,希瓦勒迅速成為新聞人物。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參觀,連當時最有聲望的大師級人物畢加索也專程參觀了他的建築。

在城堡的石塊上,希瓦勒刻下的話還清晰可見,有一句就刻在入口處的一塊石頭上:“我想知道一塊有願望的石頭能走多遠。”

據說,這就是當年絆倒希瓦勒的那塊石頭。

在眾人看來滿山都是的石頭,其價值可忽略不計,但在郵遞員希瓦勒手中被締造成了城堡,價值增值不可估量。探究產生這種價值增量的原因,就是希瓦勒將每塊價值不高的石頭都放對了地方。

這與英國管理學家德尼摩的“德尼摩定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德尼摩致力解決管理中如何知人善任的難題,在多年研究之後總結出了德尼摩定律:凡事都應有一個可安置的所在,一切都應在它該在的地方。

德尼摩進一步解釋說,每個人、每樣東西,都有一個最適合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它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運用到實踐中,對個人來說,德尼摩定律要求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這樣才能激發我們的熱情和積極性。“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道理也是如此。

對一個企業來說,德尼摩定律要求管理者要按員工的特點和喜好合理分配工作,最大化地發揮員工的價值。例如,讓成就欲較強的優秀員工單獨或牽頭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在其完成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員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員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職位。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熱情。

日本東芝株式會社致力於推行適才所用的用人路線,在企業內部實行內部招聘,讓職員自己申報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職位。公司以最大的努力實現職員的要求,使職員各得其所。在此基礎上,公司要求職員人人挑重擔,“能拿得起一百公斤就交給他一百二十公斤的東西”。公司認為隻要用人所長,就能發揮其最大的聰明才智,就能挑起更重的擔子。正是這種按人才的不同特長進行工作分配的做法,使東芝公司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和他注意招攬人才,善於根據人才的特點和要求,讓他們發揮最大作用的做法密切關聯的。廣告設計師佩爾蒂埃在產品的營銷方麵有相當的天賦,而且迫切需要有一個可以一展雄心的機會。福特發現了這一點,讓他負責T型汽車的營銷策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