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外企業界,每一個成功的企業,無不聚集著若幹乃至一群為企業貢獻知識與智力的人才——當然,隻是擁有人才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把人才方在合適的位置上,為人才找到最合適發揮自己價值的位置和機會,使他們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產生對企業認同的向心力。實現的人才的價值,才能實現企業的價值。
推及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有它的價值,關鍵看你如何發現與運用。當你把它看做是一批無用的廢料時,那你隻能得到一批廢料的價值。當你把它當做財富時,你就能挖掘出不菲的價值。一樣的石頭,一樣的人,可以一文不值,也可以價值連城。我們不妨反思,自己處於合適的位置嗎?我們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了嗎?
替代效應:稀缺才能稀罕
【替代效應】由於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其他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保持效用不變的條件下,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稱為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
【適用場景】商品市場——可替代商品越來越多,人才市場——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2009年歲末,一場大範圍降雪使得各地的青菜價格猛漲了不少。細心的人會發現,青菜價格是漲了,但買的人也跟著少了。隨著新鮮蔬菜價格的大漲,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們開始盯上了價格一向穩定的醃製蔬菜。“菜價漲得凶,隻有醃菜價格沒動。一年到頭都可以吃到新鮮蔬菜,偶爾換換口味也不錯。”很多消費者都這樣想。於是,醃製的蘿卜、雪菜、莧菜、黴幹菜等,都賣得不錯,風頭明顯超過了平時頗受青睞的新鮮蔬菜。不過,隨著天氣轉好,新鮮蔬菜價格恢複平穩,銷量也隨之上升了,醃菜又重新回歸“冷門”了。
這就是替代效應在發揮作用。你在市場買水果,一看到橙子降價了,而橘子的價格沒有變化,在降價的橙子麵前,橘子好像變貴了,這樣你往往會多買橙子而不買橘子了。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
替代效應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蘿卜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麵條。一般來說,越是難以替代的物品,價格越是高昂。比如,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價格就越高,因為高技術的產品隻有高技術才能完成,替代性較低,而饅頭誰都會做,所以價格極低。再如藝術品價格高昂,就是因為藝術品是一種個性化極強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價值連城,就是因為它隻有一幅。
2007年3月2日,信產部發布了中國聯通公司申請停止30省(自治區、直轄市)尋呼業務的公示。該文件顯示,中國聯通向信產部申請停止經營全網(除上海市)198/199、126/127、128/129無線尋呼服務,已經基本完成北京、天津、河北等30省(自治區、直轄市)範圍內在網用戶的清理和轉網等善後處理工作。聯通在全國範圍內停止尋呼業務,預示著BP機將正式告別曆史舞台,成為一個時代的背影。BP機剛出現時,價格貴得驚人,一部要幾千元,而當時人們的工資一般才幾百元。誰要是有一部BP機,是很叫人羨慕的。中國尋呼業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輝煌一時,全國用戶發展的增長幅度曾高達150%,用戶規模一度逼近一個億。但是繁華易逝,自1999年年底開始,隨著手機的迅速普及,尋呼業被打入漫長的冬天。
盡管尋呼企業也曾嚐試轉向股票、警務等專業化服務,依然無法扭轉頹勢。2002年時,聯通還高調接收了一家著名的尋呼企業——潤訊通訊的用戶,僅廣東就接納了50萬戶之多。但是,兼並與重組不能改變尋呼企業每況愈下的經營狀況,尋呼業務再也沒有尋到翻身之日。所有努力都無法阻擋尋呼業走向沒落的腳步。
尋呼機為何隻發展了短短的十幾年,就從輝煌走向衰落?從經濟學角度解釋,替代效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有了更方便實用的手機,誰還會選擇BP機?BP機完全被手機替代了。
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替代效應也在發揮作用。那些有技術、有才能的人在企業裏是香餑餑,老板見了既是加薪,又是笑臉,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技術、有才能的人並不是很多,找一個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員工,企業很容易從勞務市場上找到替代的人,你不願意幹,想幹的人多的是。對於別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驚和不平,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待遇自然會提上來。
很多人慨歎,說自己剛進公司時,老板對自己很是器重,當把才華全都獻給公司的時候,自己的末日也就來了。這是替代效應在起作用。市場是無情的,麵對員工的停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讓新員工替代才能用盡的老員工,市場就會讓別的企業替代這個企業。在錯綜複雜的市場中,如果你總能做到思維超前,自然不會被別人替代。
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做到無可替代非常難,因為社會在發展,任何人或者事物都麵臨著可能被替代的後果。所以,不要總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社會在創新,企業在創新,我們自己也要時刻充電創新。隻有努力學習和更新自己,讓自己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就會成就不凡的人生。
不值得定律:不必為那些不值得的事痛苦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適用場景】個人——人生抉擇,管理者——製定決策
倫納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揮家,但他最傾心的事卻是作曲。在伯恩斯坦年輕時,他師從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柯普蘭,學習作曲,並附帶學習指揮。伯恩斯坦很有創作天賦,曾寫出很多不同凡響的作品。
就在伯恩斯坦的作曲才能逐漸嶄露的時候,他的指揮才能被當時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發現,力薦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伯恩斯坦一舉成名,在此後近30年的指揮生涯中,伯恩斯坦幾乎成為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但伯恩斯坦深知自己更熱衷於作曲。閑暇時間,他總把自己關在屋裏作曲。雖然創作的欲望不時地撞擊和折磨著他,但作曲方麵的活力和靈感再也回不到伯恩斯坦的頭腦裏,除了偶爾閃現的靈光,伯恩斯坦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他的作曲才能似乎江郎才盡了。
“我喜歡作曲,可我卻在做指揮”,這個矛盾一直折磨著伯恩斯坦,讓他的大半輩子都活在苦惱和矛盾中,直至最後離開人世。
伯恩斯坦是傑出的指揮家,但並不是成功的作曲家,當他無數次地接受人們的掌聲和鮮花時,有誰能明白他內心的隱痛和遺憾?
人的資源和能量是有限的,你無法同時做好數件同等重要、難度又都很大的事情。就如伯恩斯坦不可能既做好指揮工作又寫出好曲一樣,我們不得不在生活與工作中對所要做的事情有所取舍。
由此產生一個重要的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達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在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麼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就不會全力以赴地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他也不會覺得有成就感。
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張宏是某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畢業後去了一家大型軟件公司工作。工作沒多久,他就憑借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出色的工作能力,為公司開發出了一套大型財務管理軟件,得到了單位同事的稱讚和領導的肯定。很快,張宏被提升為開發部經理。他果然不負眾望,開發部在他的領導下取得了不凡的業績。公司老總認為張宏是個人才,就把他提升到總經辦,負責全公司的管理工作。接到任命通知後,張宏並不高興,因為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特長是技術而不是管理,如果去做純粹的管理工作,不但會使自己的特長無法發揮,還會使自己的專業技能被荒廢掉。可是,礙於領導的權威和麵子,張宏還是接受了這份對於他來說不值得做的工作。
果然,接下來的一個月,他雖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結果令人失望。張宏不但感到工作壓抑,毫無樂趣,還越來越討厭這個職位,每天的工作都是硬著頭皮在做。
班尼斯說:“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對無足輕重的事情無動於衷的人,但他們對較重要的事物總是很敏感。那些太專注於小事的人通常會變得對大事無能。”在生活中,自尋煩惱的人很多,很顯然,這種人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不值得做的事,也不知道不值得做的事一定不能做的道理。那什麼樣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事情呢?
1.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事情,人們很難心甘情願地做。
2.符合自己的個性和氣質。如果需要做的某個事情與你的個性和氣質不符,你很難做好它。例如讓一個做事風風火火的人每天站在餐廳門口向賓客問好,是很難做長久的;讓一個詩人每天跟著醫生做解剖也是很困難的。
3.符合個人現實處境的變化。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剛去一個公司時,你整天在給別人打下手,覺得無聊透頂,可是當你做了主管後,就會覺得這樣的工作對初進公司的員工非常有用。
按照這個標準,你就不難去分清你所從事的事情對自己而言是否值得做,是否值得做好了。
深諳不值得定律的人,在遇到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與氣質,並且有長遠發展前景的工作時,會竭盡全力做好。然而,現實中許多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的現實:即使做的是不喜歡的工作,也必須長期、努力地工作,因為很難改變什麼。遇到這種境況,我們必須調節自己的心態,把它當做值得做的事去做,否則這份工作勢必會成為我們的負擔,長期下去將使心情壓抑,甚至身心疲憊。麵對值得做的事情時,拿出百分百的精力,哪怕中間的過程很艱難,也要充滿激情,攻克一切困難。